七年級歷史下冊1-8課導學案
3、隋朝于6XX年首次開的進士科,被視為科舉的開始。隋、唐時,“進士科”只是科舉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詩賦。因為進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難,故此最為尊貴,地位亦成為各科之首。 宋代以前,進士只需要通過在尚書省舉行的“省試”。自宋以后,進士一律要經過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一關覆核和決定名次。宋仁宗時,曾發生一名通過省試,但在殿試被黜落的考生憤而投奔西夏。自此以后殿試都只定名次,而不會黜落考生。 在明朝和清朝,殿試封錄取考生為三等稱三甲。一甲三人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時一般為七人),稱“進士出身”。三甲稱“同進士出身”。世人統稱錄取者為“進士”。 進士是功名的盡頭,就算是對名次不滿意亦不可以 進士重考。
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精彩課堂,由我開始!)
學生自主閱讀課本,完成填充:
1、科舉制的誕生:
⑴隋文帝時期,為改變魏晉以來的選官制度,開始用 的方法來選拔官吏。
⑵隋煬帝時,正式設置 ,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2、科舉制的完善:唐朝時科舉制逐漸完善,常設的考試科目中以 、 兩科最為重要,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
⑴唐太宗:
①擴充 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②嚴格錄取應試者(進士的錄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⑵武則天:武則天時創設了殿試和 。
⑶唐玄宗:
①唐玄宗時, 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②玄宗曾八次親自面試應試者。
3、科舉制的影響:
⑴科舉制改善了 ,使有才識的讀書人可以入朝為官;
⑵科舉制促進了 的發展;
⑶科舉制促進了 的發展,大大有利于唐詩的繁榮;
⑷科舉制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1300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廢除。
二、合作探究(互幫互學,共同提高!)
科舉制的誕生
1、隋文帝開始用什么方法來選拔官吏?
2、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在哪個皇帝統治時期正式誕生?
3、科舉制度起了什么作用?
科舉制的完善
4、唐太宗怎樣發展科舉事業?(擴充國學規模)
5、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兮”這句話說明了什么?
6、武則天怎樣發展科舉事業?
7、唐玄宗怎樣發展科舉事業?)
8、討論18頁“動腦筋”:它類似于我們今天哪一種題型?你怎樣看待這種題型?
科舉制的影響
學生根據19頁歸納:隋唐科舉制度從哪三個方面對當時封建社會產生了影響?(用人制度、教育事業、文學藝術)
三、拓展延伸(深化知識,我行你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