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下冊1-8課導學案
1、學生根據 20頁“動腦筋”討論:唐朝進士科考詩賦好不好?為什么?
2、學生按20頁“活動與探究1”:李德裕態度如何?他的話有理嗎?
3、21頁閱讀分析;對于這種說法你有什么感想?
4、學習了科舉制后,想一想,你對現在學校的考試制度和考試形式滿意嗎?你有什么好的意見或建議?
【課堂小結】(只有不斷總結才能有所提高!)
談談你在本節課的收獲。
【達標檢測】
一、單項選擇題:
1、魏晉時期,選拔官員依據的主要標準是 ( )
a.才能和學識 b. 門第和出身 c.民族和地域 d.等級和財產
2、為改變許多出身地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的弊端,采取分科考試的辦法來選拔官員開始于( )
a.隋文帝時 b.唐太宗時
c.隋煬帝時 d.武則天時
3、下列關聯錯誤的一項是( )
a.隋煬帝——分科考試 b.唐太宗——擴充國學增加學員
c.武則天——殿試、武舉 d.唐玄宗——詩賦為進士科主要內容
4、“武狀元”這個詞最早可能出現于:( )
a.唐太宗時期 b.唐高宗時期 c.武則天時期 d.唐玄宗時期
5、科舉制度在我國存在的時間和廢除的年代是( )
a.500多年明朝 b.700多年 清朝
c.900多年 元朝 d.1300多年 清朝
6、下列詩句中涉及到科舉制的有 ( )
①皇榜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②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④慈恩寺下提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
7、下列對科舉制影響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學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b.科舉制度從思想上控制了讀書人。
c.培養了更多的中華民族的英才。
d.對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材料解析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晉以來,官員大都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作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
材料二:唐代有人寫詩說“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請回答:
(1)為改變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煬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提到的“長策”是指什么?它對唐代的教育事業產生的什么影響?
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導學案
出品人:王晶 審核人:史衛民 課型:新授 時間:-3-10
一、學習目標
基礎知識:知道日本派往中國的遣唐使與唐文化對日本產生的深遠影響、鑒真和尚東渡日本、隋唐與新羅的頻繁的來往、唐玄奘西游取經等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