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第一站 《角色與責任》
讀了這段材料,對我們創建新集體有何啟示?
第五課第一站 《我與社會》
靈寶市三中 邢建娣
目標預設:
[知識目標] 認識到自身發展與社會的關系
[實踐目標] 初步形成交往與溝通的能力,更好地與父母、老師、同學和社會上的其他人交往,從而順利適應社會生活。
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人際交往、合作及融入社會的能力。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 討論式教學法 活動教學法
教學過程:
(師):大家都比較喜歡《魯濱遜漂流記》,那么大家想一想:他真的是到了世外桃源嗎?真的是與世隔絕嗎?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第五課第一站:我與社會
(師):首先,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完成合作釋疑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總結,并確定一名發言人,基他人做好補充)
導學卡展示:
自主學習 合作釋疑
1、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什么?
2、什么是社會化?
(學生發言后,學生點評,師歸納總結)
(師):通過學習,大家了解到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都有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我們進一步來深入分析、探究:
我參與 我快樂
(把全班同學分成三大組,每組結合導學卡,完成一個任活動一:看教材第55頁的社會關系網狀圖,問:這個關系網說明了什么?
討論:①我們的生活有哪些方面和社會相關。
②請同學們舉例說說每天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和社會各行各業有什么樣的聯系?
③如果離開了社會,人會變成什么樣子?
(師):我們在社會中生活,吃別人種的糧食,穿別人縫的衣服,住別人造的房子。我們的大部分知識都是通過別人所創造的語言,由別人傳授給我們的,我們應當承認,社會不僅教會了我們各種生活技能,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產品,由此可見:個人的生活離不開社會。
活動二:情景探究:
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的阿拉斯加州,護林員發現了一個吃狼奶長大的女孩勞拉。這個8歲女孩用四肢爬行,用狼的語言在狼群里盡情“交談”。小勞拉后來被送到美國心理改造中心。經過18個年頭的艱苦訓練和學習,勞拉才逐步恢復人性,最終還上了大學。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
(師):這個故事說明每個人的存在和發展都離不開社會,都有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只有社會化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只有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成長和發展起來。
活動三:欲辨欲明
讓學生進行辨論:
①人是否可以離開社會而單獨存在? ②一個人的成功,完全是他個人奮斗的結果?
(師):設計辨論這一形式,不僅可以讓學生獲得知識,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口才和交際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
(生講述略)
課堂檢測
導學卡展示(略)
、課堂反饋練習:
(一)貝海識珠(以下1至4題為單選,5至7題為多選)
1、我們走入了高度信息化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應該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