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責任教案
教材設計了一段總結性文字和一個活動組成。教學中建議老師們:先組織學生開展活動,通過活動引導學生提高對學校和班級的熱愛,用課本上的文字來概括總結。活動中的①②教師可以根據時間長短選擇其一。如果選用①可以選一些學生參與過的一些活動的圖片,幫助學生回憶當時的快樂時刻,表達自己的感受,與大家共同分享。如果選擇②可以分四人小組一起尋找校園生活的樂趣,分享同伴的快樂,分享快樂的源泉。教師可以提前印制好教材提供的圖表,在課堂活動簽發給學生,這樣可以使活動目標更明確。
主題一:我愛我“家”從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班級、學校這個“家”說起,帶領學生發現、感受、分享“家”的感覺,從情感引入,再到情感的認識,離不開一個“情”字,所以教師在講這一課時,一定要帶著真誠的情感去啟發和引導學生產生共鳴,才能達到提升思想的目標。
主題二:成長園地
本部分“成長的園地”主要從學習知識、培育品格、發展特長三個方面分析學校在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地位。這一部分實際上是貫徹我國的教育方針,從德、智、體、美、勞技方面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在個人成長中的作用。采取了先總后分的形式,教材首先用了一個自然段概括性的總結出班級和學校是我們每個人成長的園地。然后從三個層次分別從德、智、體、美、勞幾個方面分別說明。
本部分包括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學校是學習知識、發展能力的場所。
這一層次教材從學校教育教學具有計劃性、目的性、組織性,以及學校特有的環境、學生間的相互促進來加以說明。
教材p5第二自然段重點闡述了學校的性質和學校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材p5采用了名言:“學貴得師,亦貴得友。”來進一步說明。另外,還設置了一組反映學生學習生活的圖片,主要目的都是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在學校生活中老師和同學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在本頁最后,設置了討論活動: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分析自己在學校學習和在家中學習的不同。主要目的還是讓學生感受到學校在個人的學習中發揮的作用。教學建議:層次一的理論性較強,學生對這些內容的理解相對困難些,所以,教師最好在課前對本班學生進行了解,選取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在教學中加以利用,通過分析、說明幫助學生加以理解。另外在使用討論活動時,可以預先調查學生在假期中學習的感受,然后引導學生對比在學校學習和在家中學習的不同,從而更便于引出層次一的觀點。
第二層次:學校是陶冶情操、培育品格的環境。
教材p6第一段主要是引導學生了解學校在自己良好性格培養中的重要作用,教材采用了演繹法,先說明道理,然后又用案例,引導學生通過討論、總結“他的拳頭為什么收回去了”這個事例所說明的意義,引導學生體驗學校在培養學生個性品格方面的有利條件。本層次在教學中重點說明學校共同生活有利于學生社會化這個觀點。教學中建議:教師可以用教材p6有上側的名言:“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引入。另外,在運用教材中的事例時,可以再豐富些,也可以采用小品表演的形式生動地呈現在課堂上,更有利于學生思考和討論相關問題。在選材是一定要選擇典型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