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責任教案
2、你能描述一下讓你最難忘的時刻或人物嗎?
“小記者”現場采訪活動:每組抽選一名同學對其它組人員進行采訪。
設計這個環節一方面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課堂氣氛更輕松,更學生有利于學生暢所欲言。采訪的人數、涉及到的面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多一些,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學校和班級生活中大家一起學習,一起快樂,相互鼓勵,一起分享收獲的喜悅。這樣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學校公共生活的興趣與情感,發自內心地去熱愛班級和學校。
第二層次:校園生活寫真
方案二:快樂大本營
選取初一學生入校后,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的一組圖片,在背景音樂下播放幻燈片,播放之前發給每位學生一張《我的快樂》的圖表(p4下方),讓學生通過幻燈回憶美好的學校生活,寫出校園生活的趣事,與大家分享。分享之后教師引用p4第一段小結。
課堂練習:請用一種水果描述你對學校這個“家”的感受;或者請用一個比喻描述你對“家”的認識;請說明原因。
小結:利用學生的回答,結合我的準備,配上一首溫馨的樂曲結束本節課。
家是一片藍天,家是溫暖的避風港,家是一把傘……
家像一個成熟的橘子,那顏色讓我想起了夜晚回家時的燈光,溫馨舒適。
家像一個石榴,緊緊地團結在一起。
家像一個蘋果,很普通,但營養很豐富。
家像一個桃子,顏色鮮艷,中間又有一個核,那就是我們的班級精神。
家像一個蘆柑,苦中帶著甜,甜中帶著樂。
主題二:成長的園地
第一層次:學校是學習知識、發展能力的場所
方案一:情景設置:出示一組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照片
有些同學提出來說我喜歡在家學習,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小明在家的學習生活》吧。
小品表演:準備:掛鐘、準備一桌、一凳,一臺手提電腦,書、本、水杯、香蕉、玩具、電話等物。
小品內容:媽媽上班前提醒小明八點鐘起床,一定要按計劃學習。小明哼哼唧唧答應了,迷迷糊糊之中,一看表已經八點半了,倉促中爬起來,沒有洗刷,沒有吃早飯,就坐到書桌前,一個哈欠接一個哈欠,沒寫幾個字,就去上廁所了;剛回來坐下,肚子又咕咕叫了,開始吃香蕉,吃面包。這時已經九點四十五分了,小明心想,媽媽回來還有兩個小時呢,不急;仡^看見了電腦,又想起昨晚玩的游戲,手又有點癢,心想:玩一會兒就一會,沒什么,只要在媽媽回來前寫完作業就行。于是開始玩電腦。時間過得真快,一眨眼,已經11點15了,小明一看來不及了,趕快沖到書桌前寫作業,手底下的字寫的龍飛鳳舞,偏偏又遇到了難題,急得他抓耳撓腮,,一個勁的嘟囔:“怎么辦?怎么辦?”他急中生智,拿起電話問同學,一個不在家,又一個不在家,好歹第三個家中有人了,小強剛剛起床,也還沒做作業呢,小強答應做做看,一會電話回來了,小明一邊聽,一邊記下來。
幸虧今天媽媽在路上耽擱了,晚會來十分鐘,媽媽進門時,小明正好做完。媽媽拿過作業,氣得哭笑不得,誰知曉明錯字連篇且不說,剛才問的那道題,根本不明白,記的有點亂,抄錯行了。
小品表演之后,說明:小明只是部分同學的代表,他能代表部分同學在家的學習狀態,可能有些同學在某些方面也有同感,請同學們討論:分析自己在學校學習和在家學習的不同。
經過討論和對比之后教師進一步說明:學校的性質以及學校是我們學習知識、發展能力的最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