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全冊教案(人教版)
小結:奶奶那么孤獨,希望兒孫能回來;但又怕影響他們,很矛盾!
6.看了這么多,聽了這么多,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爺爺奶奶無微不至的關心、愛護。可是,在生活中面對他們的關愛,我們有沒有對他們不夠耐心、不夠關心的時候?(生聯系生活實際來說)
7.我們來看看老人這個時候會說什么。今天我們就請來了幾位同學的爺爺奶奶,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他們來到我們的課堂。請爺爺奶奶到前邊兒來就坐。同學們仔細聽爺爺奶奶說什么。奶奶,您的兒女孫子對您不夠耐心關心的時候,您怎么想?(老人說)
8.聽了爺爺奶奶的話,你想說什么?(生交流)
第二課 伸出愛的手
一、教學目標:
(一)情感與態度
1、讓學生了解殘疾人的生活,體驗感受他們生活的不便。
2、讓學生學習殘疾人自強不息的范例,從而敬佩那些付出了比正常人更多努力的殘疾人。
3、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心中有他人,培養社會責任感。
(二)行為與習慣
1、大家共同參與自己所創造的殘疾人情境,組織學生展開該活動。
2、熟悉班集體環境,調查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有沒有需要幫助的同學,能利用班里同學間相互關心與幫助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三)知識與技能
1、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間接,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
2、能夠與他人交流與合作,共同完成
3、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當今人類社會的普遍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和社會責任感
(四)過程與方法:
1、體驗殘疾人的生活過程。
2、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活動。
二、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1、體驗殘疾人的生活和自我感受。
2、能夠與同學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設計活動”。
3、了解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的集體主義精神。
三、 學生實態
當代學生的生活環境和條件較優越,生活在被父母寵愛的環境里,自我中心的意識較強。在他們的生活中不容易體會到由于殘疾而給生活帶來的不便和困難,同時,由于學生年齡小,缺乏這方面的意識。
四、教學活動過程:
活動一:體驗殘疾人的生活,感受殘疾人生活的不便,該如何去幫助“殘疾人”。
1、大家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領取不同的任務,根據任務提示來親身體驗殘疾人的生活。
第1、2小組試著用一只手收拾自己的書包。
第3、4小組用布蒙上自己的眼睛,在教室中走一圈。
第5、6小組扮演聾啞人向其他同學問路。
2、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組織討論,解決問題“你們體驗了‘殘疾人’的生活,有什么感受?”
活動二:在“資料互傳遞”中認識到殘疾人中的優秀人物都是可親可敬的
1、把自己課前查閱的殘疾人的優秀事跡講述給同學們聽。(談談在生活中見到的殘疾人是怎樣頑強地生活的。)
2、提出思考問題:為什么要贊美這些殘疾人?
分小組討論:你們了解殘疾人的生活后,有什么感受?
3、驗收“愛心工程”。由“工程負責人”以不同形式匯報工程實施情況(表演、活動隨筆、錄像、請被幫助對象講述)然后評選出“優秀工程”和“優秀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