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全冊教案(人教版)
3、 日軍慘無人道的殺戮,對我們國家的沉痛打擊,南京大屠殺的恥辱是國人永遠抹不去的傷痛,是永遠不會忘記的恥辱。
4、 聯系時事,日本篡改教科書一事,你有什么看法?
5、 歷史不容篡改,讓我們用事實說話。(引導學生看教材35頁日本老兵所說以及36頁經歷日軍屠殺事實的中國百姓所說的事情)
6、 在看到祖國所受侵略以后,你有何感受?(激起學生的愛國意識與情感)
7、 回到現實,說說你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打算怎么做?大家交流。
學生互相交流,除了可以說出自己的憤怒之情,同時也可以認識到自己要不斷努力的學習,明白落后就要挨打這一事實。不僅可以再次認識所學課文,也可以將其聯系到自己的平時生活,用實際行動反映自己所想。
8、 作業設計:
一、將有關資料,做成一份手抄報。可以選擇某一個歷史事件做主題,也可以說說自己看法。歷史與現實結合,真實、具有現實意義。
2、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
教材分析: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是人教版新教材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二單元 “不屈的中國人”的第2課。本單元設計主要反映了我國近代遭受列強侵略,特別是日本帝國注意侵略的屈辱史,同時也反映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抗爭史以及為祖國強盛所走的探索歷程,其中重點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抗日救國的愛國精神和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讓學生初步了解中國曾經經歷過的屈辱和苦難,了解中國人民不屈不饒的抗爭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情感。所以,按照“遭受欺侮——奮起反抗——尋求救國之路”這樣一個學習研究的思路。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愛國教育的基礎,本單元承接小學其他年級,從一個新的角度、一個較高的起點切入,把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情感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初步了解中國曾經經歷過的屈辱和苦難,了解中國人民不屈不饒的抗爭精神。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了解中國曾經經歷過的屈辱和苦難,了解中國人民不屈不饒的抗爭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情感。
2、了解林則徐、鄧世昌等許多民族英雄和許多反抗外來侵略者的故事。
3、探索并了解中國遭受外國列強欺凌的原因,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基本道理。
4、學習搜集、整理、分析歷史信息。
教學理念:
1、教材是師生學習的憑借,但它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信息時代,現代教育技術的輔助,令課堂呈現開放性。
2、教師不再是真理的占有者和宣傳者,學生不再是真理的被動的接受者。師生都是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師生之間不再是單向的授受關系,對話關系,合作關系。教學過程為師生交往、對話和探究的過程,也是價值觀、人生觀潛在形成的過程。
3、 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精心設計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創造性的學習方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征,以實現學生多方面能力綜合發展為核心”的主學習形式。拓展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豐富了學生的多元化智能,同時也讓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尊重了他們的自主發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讓學生初步了解中國曾經經歷過的屈辱和苦難,了解中國人民不屈不饒的抗爭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