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思品不一樣的社區(qū)
設計意圖:在本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旅游經驗、家人介紹、上網、看電視、看課外書等各種途徑進行介紹祖國各地社區(qū)的特點,充分體現(xiàn)了《品德與社會》課源于生活的特點。
活動二、深入探究,了解文化內涵
1.現(xiàn)在,請同學們上網查找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社區(qū),然后小組交流:你了解到哪些社區(qū)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以及形成的原因和自己的感受?
2.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比較熟練地運用網絡查找相關信息。老師巡視,及時收集學習信息。以小組形式交流匯報學習情況。
3.全班集體交流,教師相機點撥:
(1)福建土樓;一座土樓就是一個小社會。客家人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最大限度地自給自足,而土樓的結構及功能充分滿足了這個小農經濟的特色需要。土樓高可達四五層,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樓聚居。樓內的水井、廚房、倉儲、臥室、糧食加工房、柴火間、豬牛舍、廁所等設施一應俱全。如今,樓內住家家家戶戶都做起小生意,售賣當?shù)氐耐撂禺a、有關土樓書籍及旅游小商品。
(2)陜北窯洞;地下窯洞的組合,仍然保持北方傳統(tǒng)四合院的格局,有廚房和貯存糧食的倉庫、飲水井和滲水井,以及飼養(yǎng)牲畜的棚欄,形成一個舒適的地下庭院。
(3)四川山地;當?shù)厝藗冃郧楣⒅保耧L特別淳樸。
(4)江南水鄉(xiāng);正是由于河湖所阻,才使它避開了歷代的兵燹戰(zhàn)亂,保存了原有的古樸與幽謐。白天,垂柳拂水,風送荷香;傍晚,夕陽西下,波影爍金;入夜,明月初升,硯江漁唱。桃園般的田園生活便展現(xiàn)在你的眼前。
(5)北京胡同;胡同是元朝的產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胡同——據(jù)說這蒙古語的意思是指水井。當年水井可是深宅大院的居民人抬頭不見低頭見、摩肩接踵的社交場所,在井邊與左鄰右舍談天說地、噓寒問暖,恰恰可以彌補四合院的封閉性所帶來的不足——既保護了每個家庭的隱秘空間,又為鄰里之間提供了交流的機會。胡同與四合院的完美組合,體現(xiàn)出元大都統(tǒng)治者在城市建設與管理方面的聰明之處。
(6)沿海房屋;水資源豐富,海產品豐盛,盛產熱帶水果,以旅游業(yè)為主。
(7)安徽民居: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當選擇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時期所建民居,卻大多是大門朝北。原來古徽人的居住習慣有許多禁忌。漢代就流行著“商家門不宜南向,征家門不宜北向”的說法。徽州明清時期,徽商鼎盛,他們一旦發(fā)了財,就回鄉(xiāng)做屋,為圖吉利,大門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數(shù)以萬計的朝北古民居。
(8)上海里弄:19世紀50年代,在租界的外國人為了掙到中國難民的錢,按照倫敦工業(yè)區(qū)的工人住宅的樣子,一棟棟、一排排造了八百棟房子,那就是租界弄堂的發(fā)端。到1872年,瑪意巴建起上海興仁里,從此,上海人開始了弄堂的生活。走進上海人的弄堂里,才算得上是開始看上海的生活。上海人愛面子,走在商店里、飯店里、酒吧里、公園里,個個看上去豐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樣:平平靜靜的音樂開著;后門的公共廚房里傳出來燉雞的香氣;有陽光的地方,底樓人家拉出了麻繩,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統(tǒng)統(tǒng)拿出來曬著……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4.通過剛才的交流,你對祖國各地的社區(qū)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
5.師小結:咱們祖國各地的社區(qū)不僅是外在形態(tài)不一樣,它們內在的文化內涵也不一樣。不同的社區(qū)反映出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風貌,并蘊含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形成了獨特的民風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