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二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學設計及評析
談話:讓我們再潛入海底,去看看那里的魚。
指名讀文,其他學生閉上眼睛,看看在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學生匯報:師引導說出魚美,魚多。
談話:從哪里看出魚多、魚美?讀一讀,用不同的符號畫出來。
(1) 魚美
出示各種魚的圖片,問:美嗎?引導學生對照圖片讀一讀,指導讀出魚的美。
隱藏一部分語句,對照圖片,讓學生補充完整。(指導背誦)
(2) 魚多
談話:那些語句可以看出魚多?(成群結隊 各種各樣 一半是水一半是魚)
師問:魚真的占了海水的一半嗎?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呢?
(小結:這是一種夸張的手法)指導學生夸張的讀一讀。
(3) 總結構段方式
談話:四段中有一句話既寫出了魚的多又寫出了魚的美,找出來讀一讀。
這個句子叫總起句,它和下面幾句的關系是總分關系。讀文,感受這種關系。(師讀總起句,學生讀分述句)
[設計意圖]以景激情,用情品讀,情景一致,以讀代講,讀中品悟
四、 總結全文,升華情感
談話:剛才咱們和作者一起游覽西沙群島的美麗風光,感受到那里的物產的豐富,課文學到這,你有什么感受?(學生自由談感受)
小結:我們所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在我們偉大的國土上還有數不盡的名勝古籍,無數的名山大川,每當在我們游覽這些地方時,總會情不自禁的發出“江山如此多嬌”希望你們現在好好學習,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
[整體設計意圖]這篇文章的語言優美,富有形象感和畫面感,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到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我收集了相關的圖片制作成課件,給學生一些感性的東西,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整堂課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去理解,在讀中去感悟。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養成邊讀邊想的好習慣。
[教學評析]這節課最大特點:就是老師做到了引領學生充分的讀書,學生就在這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了語感。老師做到了以讀帶講。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老師沒有采用問答式解讀文本的教學,而是先讓學生讀書,邊讀邊想西沙群島的水有什么特點?學生用文中的詞語總結出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老師問:“好看嗎?喜歡嗎?喜歡你就多讀讀吧!”學生就高一聲、低一聲、輕一聲、重一聲的讀著。教學第三自然段時,學生讀到“懶洋洋”“威武”這兩個詞時,通過語速、語氣、語音的變化,真正讀出了海參懶洋洋的蠕動,龍蝦渾身披著鎧甲的那種威武。這不正是在揣摩、品味、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嗎?語文離不開讀,通過學生的朗讀,老師范讀,學生練讀,男女生對讀,大家齊讀,由讀的不好到讀的很好,由讀的平淡淡到讀的有感情。似乎把水讀動了,把景讀美了。我想此時學生不僅自己看到了眼前這色彩繽紛的美景,就連我們也陶醉在這海水的美色之中了。
這節課另一特點是:老師做到了知識與能力并重,過程與方法同行,注重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中老師在目標整合的基礎上,完成了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如:理解重點詞語時,引領學生做動作理解“綻開”的意思,通過語氣體會“懶洋洋”的意思,用熟悉事物蚯蚓來理解海參的蠕動等等。這節詞語的理解都是在自然的讀書中完成的。同時也不同程度的體會到了作者運用這些詞語的妙處。對于第四自然段的教學,教師比較深入的理解文本,一層一層的剝離,一步一步的引導學生認識總分的構建方式,屏幕上有意留下部分語句,有意留下“有的…有的…”幾個詞語,引導學生按總分構建方式背誦。不難看出這種做法即有對知識的理解,又有聽,說,讀,背能力的培養。這既注重學生自己學習的過程,又有教師學習方法的指導。在讀書中學生感悟到了我國西沙群島的海底真是又美麗又富饒。學生由于喜歡西沙群島的海底,就愿意讀書,愿意背誦,情感得到了熏陶。可見本節課三維目標落實得比較到位,特別是前兩個目標落實尤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