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第五單元 生活中的機械教學設計
本部分是教學的重點。它第一次訓練學生規范地利用鉤碼、杠桿尺等簡單實驗器材做簡單實驗,并做實驗記錄。因此,教師要加以引導,以便為后面的滑輪、杠桿的研究打下基礎。教學時注意,文中的示例只起拋磚引玉的作用,教師完全可以另選其它例子進行,放開學生的手腳,在實驗研究中觀察、記錄,找出平衡的規律。特別是“誰能行”,是一組思維發散訓練,學生想到的方法可能很多(左邊第3格處掛2個鉤碼,那么右邊可能出現的情況有:(1)第1格處掛6個;(2)第2格處掛3個;(3)第3格處掛2個;(4)第6格處掛1個;(5)右1格處掛2個右2格處掛2個;(6)右1格處掛1個右5格處掛1個;(7)右2格處掛1個右4格處掛1個等),教師應啟發引導,不要束縛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做好觀察實驗的同時記下數據,以便找出規律。
(3)交流生活中平衡的例子,以拓展學生的視野。
文中例舉的平衡例子有生活中常見的挑擔、體育運動項目的平衡木、小朋友喜歡的蹺蹺板、還有動物界的平衡。教學時,引導學生自由交流的范圍要寬廣,內容要豐富,從而擴展學生的視野。
【應變參考】
(1) 教學中可以選取其它活動取代兩個游戲,如:蹺蹺板游戲等。無論用什么方法,都需引起
學生的興趣,體會平衡需要一定的條件。
(2)“誰能行”屬于思維發散訓練,教師可以換成其它數據,如在左邊第四格處掛1個,在左邊
第2格處掛3個等等,方法較多,但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記錄并加以分析。
(2) 教學時注意,在研究第一個等臂平衡的實驗時,有的學生可能將“誰能行”這個不等臂平
衡實驗做了出來。此時,教師應機智地將兩個實驗合并為一個進行。
【參考詢問要點】指導學生進行杠桿平衡條件的研究時可以提問:尺子在手指上不落下去說明尺子能保持平衡。如果將鉤碼掛在杠桿尺上,怎樣才能平衡呢?你有多少種方法?能學著探究小組的樣子記錄下實驗數據嗎?
3 我能撬起地球
【要點】利用杠桿尺、鉤碼等簡單器材進行杠桿使用原理的研究,體驗機械給生活帶來的方便。
【目標】
(1)利用杠桿尺、鉤碼等簡單器材進行觀察實驗,研究使用杠桿的原理,做好實驗記錄。
(2)利用杠桿尺的平衡,研究杠桿是否一定省力。
(3)培養學生重證據,愿意嘗試的精神;使學生關注社會生活。
【怎樣進行】
(1)猜想與思考活動引入。“假如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地球。”是阿基米德關于杠桿原理研究后的“大話”,它能引起學生的多種猜想。想辦法搬運石頭和一個人提起兩頭牛的問題設計,意在引導學生了解杠桿的作用在古代就已被人們所認識和利用。在此基礎上認識杠桿這個簡單機械及三點的知識,從而使學生大膽猜想與思考:“用上杠桿會怎樣呢?”
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機械是什么”一課中“抱起老師”、“提起自己”、“撬開巧克力桶”等活動隨機安排,也可以將本環節與第二部分的“能把書抬起來嗎?”活動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大膽猜想,充分思考,想出更多的辦法。
(2)活動體驗,感知杠桿的作用。“能把書抬起來嗎?”這個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杠桿的作用。它是對上一環節的延伸鞏固,也是下一環節的鋪墊。自由移動支點后,則會出現杠桿的支點在重點與力點的正中間,此時不省力也不費力;如支點至重點的距離大于支點至力點的距離,此時會出現費力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