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第五單元 生活中的機械教學設計
教學時,教師一定要讓每個學生試一試 ,親自體驗。至于實驗的工具教師可以利用其他的替代。但一定要注意,支點的移動隨學生自行實驗而進行,教師可以提示“移動支點”,卻不可告訴將支點移到某個位置。這個實驗,還要求學生記住自己的各種感受,實驗后談出對杠桿是否省力的看法。
(3)實驗驗證,用實驗數據說明杠桿的作用!案軛U省力嗎?”這一活動,引導學生驗證自己的看法,在第二部分體驗感知杠桿是否省力的基礎上,利用杠桿、鉤碼這些實驗儀器,準確記錄杠桿省力與否的實驗數據,分析找到杠桿省力、不省力也不費力、費力三種規律。表中的記錄再次為學生提供了例證。
教學這一內容時,因學生已有了杠桿平衡的知識作基礎,因此文中用“給你提個醒”的方法提示學生:“杠桿平衡時,左邊鉤碼的重量可看作是提起重物所用的力”這一點是學生不易理解的,教師可以點撥。另需要注意的是,杠桿尺本身這個裝置的支點是不可以改變的,但為了研究支點距力點與重點的變化,可以移動重物的位置(如右邊第三格處移動到左邊第四格處)!靶】茖W家記錄本”中的記錄表,不僅要求準確記錄實驗數據,而且加大了一定的難度,即要讓學生在分析數據的基礎上自行找出杠桿的規律。教學時,教師要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驗證。
(4)閱讀“阿基米德的大話”。在杠桿原理研究的基礎上,理解科學家名言的道理,既可加深對杠桿作用的了解,同時對本文引入名言的猜想做了驗證。教學時,教師可以將阿基米德大話的故事補充完整,把“一只手推動三桅貨船”的故事穿插在其中,也可以讓學生來講述完成。
(5)觀察思考,拓展交流。為了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杠桿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促進知識與生活的橫向聯系與遷移。文中例舉了鉗子和起釘錘撬釘子兩個省力杠桿;釣魚竿釣魚、裁縫剪刀兩個費力杠桿和剪刀這個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查找身體中的杠桿、搜集機器人工作的原理是一項拓展活動,意在引導學生了解生活中處處有機械,人體工作、機器工作中都大量運用杠桿的原理。
教學時,可引導學生觀察上述幾種杠桿的不同特點,利用杠桿做一些實際的事情,然后引申到生活中的其它杠桿。關于查找人體中的杠桿,可先安排學生組內活動,讓他們在說話或做動作的過程中查找杠桿,最后交流。
【應變參考】
(1) 教學時應注意,學生對撬起石頭(或重物)方法的思考會很多,可能想到支點在重物和力
點的一側,即支點在杠桿的一端,此時用力方向不是向下,而是向上的。另外,探探對杠桿一定省力的看法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大部分學生也可能這樣認為,但教師不必在此過多追究,必須讓學生此刻產生相反的看法,待到第二部分內容進行后,學生自會體驗到使用杠桿不一定省力的。
(2)“杠桿省力嗎?”的實驗驗證,要求全員參與,特別注意的是:規律的得出是建立在學生研
究的基礎上,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予的,學生研究出多少就可總結出多少;如果全體學生研究的比較單一,教師可以適當地引導。
(3)教學時注意,生活中的杠桿有一大部分已變了形狀,不是學生頭腦中的“三點一線”的那一種,如剪子就是由兩個簡單杠桿組成,兩個支點重合在軸上,同樣起釘錘也變了形狀。另外鑷子、釣魚竿等都屬費力杠桿,支點在力點與重點的一側,運動距離短,但費力。這種杠桿雖然費了力氣,但操作方便,在生活中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