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四年級科學下冊第六單元 揭開燃燒的秘密教案
“科學自助餐”中“遇到了火災怎么辦”這一活動內容的選取,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向他們展示了在火災面前如何自救、如何逃生的種種辦法,以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1 火與生活
【要點】了解火為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方便,同時了解火也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災難。
【目標】
(1)正確認識火與人們生活之間的關系。
(2)了解火就是一種燃燒現象,燃燒是有條件、可以中斷的。
(3)使學生關注社會生活,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保持可持續性發展。
【怎樣進行】
(1)活動引入。本單元的起始安排了“由火想到什么”的聯想熱身活動,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談論火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文中安排了“火”字形的網狀圖,力求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圖中的內容揭示了火給人類帶來的益處及災難。
教學中有關火的話題很多,因此可結合學生的實際,讓其搜集有關的內容,述說所見所聞,利用所找的事例、圖片等資料在全班進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組內進行,也可以直接面向全體學生展開活動。教學中注意,學生搜集的有關資料,可能是單一方面的,教師應及時引導,從正反兩方面講述,這樣便于下一環節的正常進行。
(2)交流:怎樣看待火與我們生活的關系。教學中,這個環節應與第一部分內容自然銜接,也許在學生的談論講述中,已經闡明了自己對燃燒現象的看法,為此,教師應注意兩部分合理整合。
(3)討論與總結。待學生交流了火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后,圍繞 “中斷燃燒怎么辦?”進行討論,要引導學生大膽想象,用什么方法控制燃燒。這個環節的安排為后兩篇課文的研究提出了探究性的問題。
【應變參考】《火與生活》為本單元引入課,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時間安排,教學時間不拘于一節完整的課堂,教學方式也不局限于談論、交流,還可用壁報、展覽、主題班會的形式進行學習。
2 蠟燭會熄滅嗎
【要點】利用控制變量的實驗設計,了解蠟燭燃燒與空氣的關系。
【目標】
(1)初步學習并設計簡單的控制變量的探究性實驗,學會記錄。
(2)利用控制變量的實驗設計,認識空氣的氣體形態及成分,了解人類對空氣性質的利用。
(3)培養學生耐心、細致,尊重證據,善于反思的科學態度。
【怎樣進行】
(1)猜想與實驗引入。為了更好地突出事實與證據這個一級目標的訓練,激發學生研究的興趣,課文的開始就安排了 “幾個杯中的蠟燭會熄滅嗎?”的猜想環節,將其作為探究活動的引子,旨在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大膽的猜想,并加以記錄,然后驗證自己的猜想。文中安排了幾種不同情況,首先出示了形狀、高度都相同的兩個杯子,但1號杯子無底,2號杯子有底。用兩個杯子同時扣住高度相同的正在燃燒的蠟燭,結果會怎樣?接著出示3號杯,杯子下墊1個棋子,猜想里面的蠟燭會熄滅嗎?記錄下猜想的結果。然后又出示了在3號杯口墊2個棋子、3個棋子,里面的蠟燭又會怎樣的情況,這個環節的安排,既滲透了變量控制的實驗主旨,又為引出“蠟燭燃燒時間的長短可能與什么有關?”的問題研究做了鋪墊。
教學中,宜采用分組實驗,具體的分工由學生自定。實驗時,盡量選取透明度較好的玻璃杯,易于觀察蠟燭燃燒的時間。由于1號杯無底,蠟燭不會熄滅,只有將燃燒物(蠟燭)本身燃盡時才會熄滅,而2號杯中有底倒扣,杯中存有一定量的空氣,因此蠟燭也不會立即熄滅,待燃盡杯中的氧氣后蠟燭才會熄滅。做完驗證后,出示3號杯,在杯子口墊一枚棋子兒,會怎樣呢?在學生猜想記錄的前提下,動手一試,獲得證據。至于杯子口下墊2枚、3枚甚至更多枚棋子會怎樣,此刻只進行猜測即可,因為它只是問題的引子,后面控制變量實驗的設計還要具體地研究。(實驗時,3號杯會有少量的空氣從杯底補充進去,因此,蠟燭燃燒的時間比2號杯子要長些,同樣杯口墊棋子的多少會與燃燒的時間成正比)。在這種猜測的基礎上,自然引出對“蠟燭燃燒時間的長短可能與什么有關?”的進一步猜想,從而進行控制變量實驗的教學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