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四年級科學下冊第六單元 揭開燃燒的秘密教案
(5)補充閱讀。空氣的成分、性質以及人們對空氣的利用等有關知識,是借助閱讀資料來介紹的。在文字介紹的基礎上,安排了學生動手涂一涂的活動,便于進一步了解空氣中各種成分的比例。文中的卡通圖,介紹了空氣與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氣重,所以它處在杯中的底部。
教學時,可以結合第四部分內容進行。教師應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涂一涂,以加深對空氣的認識。如果教師認為有必要用實驗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可以安排一些有興趣的氧氣支持燃燒、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2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溶于水、比空氣重等小實驗,這些實驗的選擇應考慮為第三課探究燃燒之謎作鋪墊。
【應變參考】
(1)應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確定將杯口墊棋子的研究放在教學環節一或二中,因為它是問題研究
的過渡環節,是為引出下面的對比實驗做鋪墊的。
(2)教學時應注意,實驗的現象和結果會各種各樣。因為杯中蠟燭燃燒的時間與蠟燭本身的高度和
杯中空氣的多少(杯子大,空氣多)有關。也就是說,在材料準備時,若組與組之間準備的杯子大小不相同(或蠟燭高度不同),則燃燒時間的長短也會不同;但相對于同一組來說,蠟燭燃燒時間的長短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教師要充分考慮到材料與實驗結果的關系。
(3)用相同杯子同時扣住兩個高度不同的正在燃燒的蠟燭,為什么高的先滅?因為二氧化碳具有滅火的性質,而蠟燭燃燒新產生的二氧化碳溫度較高,密度低于空氣,所以在上層,這樣造成上層氧氣較早地不足。當上層氧氣不足時,較高的蠟燭就先滅了。
(4)提醒學生耐心、細致地觀察,獲取真實的數據。
3 探究燃燒之謎
【要點】利用變量的控制,設計實驗,探究燃燒需要的條件。
【目標】
(1)獨立設計簡單的控制變量的探究性實驗,學會記錄并做簡單的分析。
利用控制變量的實驗設計認識燃燒需要的條件,進行防火安全教育。
(2)培養學生尊重證據,善于反思的科學態度。
【怎樣進行】
(1)閱讀與思考引入:文中兩起火災事件的真實材料,創設了真實情境,為后面學生模擬實驗的自行設計與研究提供了條件。雖然,燃燒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但也有很大的負面作用。本課燃燒條件的研究就是從兩起火災事件的時間、地點及過火面積、給國家造成危害的負面切入,真實數字的后面出示了對起因猜想的一組問題。
教學時,教師可結合這兩起火災事件的閱讀,引起學生對火因的猜想,也可利用其他方式、其他內容進行切入,如:本單元第一課學生自己補充的有關火災的事例。注意:火災的起因可能是不一樣的。
(2)猜想和實驗設計與研究:火災為什么燒毀樹木、花草、房屋和各種動物,卻留下漆黑的山石?猜想燃燒需要哪些條件?這部分內容的安排是本文的重要環節,旨在讓學生根據真實情境獨立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在模擬中熟練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要領。文中只提供了兩個問題及實驗的材料與要求,利用卡通人物的語言稍做了溫度方面的提示,至于具體怎樣設計,沒有細致說明。同樣,怎樣滅火,也是開放研究的內容。
教學時,教師可根據學生對控制變量實驗的掌握情況而進行,必要時先做組內的討論。注意:1、由于學生已有了此類實驗的基礎,所以教師在原則上不要過多干預,只需在全班學生匯報時加以點撥。2、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法有很多,教師對各種方法應注意引導和肯定。3、對燃燒需要三個條件(需要氧氣、可燃物和一定的溫度)同時具備、缺一不可的理解可用討論的方法進行。4、滅火方法的研究也不是唯一的,只要破壞了燃燒中三個條件之一即可達到目的。教學時應讓學生大量列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