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四年級科學下冊第六單元 揭開燃燒的秘密教案
應注意:1、先讓學生大膽猜想各種情況的結果,然后在實驗中取證,驗證自己的猜想;2、教師在課前對實驗多做幾次,掌握一定的數據;3、蠟燭的高度一般在5 --8厘米比較適宜。杯口下的棋子宜選取長方體形狀便于墊放,而且棋子應有一定的厚度(學生們玩的陸戰棋子即可)。否則,墊一枚與墊兩枚、三枚的燃燒時間沒有明顯變化(普通硬幣的厚度不夠,若用硬幣則采取2、4、6枚進行)。
(2)變量控制的實驗設計與記錄。為了引導學生學習設計控制自變量的簡單實驗,并記錄實驗數據,課文安排了實驗與記錄環節,研究蠟燭燃燒的時間與杯口墊棋子的多少是否有關,從而較好地理解實驗的本質。文中出示的3號、4號、5號杯子相同,蠟燭的高度也相同,為保證實驗的準確,需要控制的是:同時點燃蠟燭,同時扣下杯子,記錄燃燒的時間,在此實驗中,只有杯口墊的棋子數量這個唯一的條件不同。
教學時,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需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并分析這個實驗。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認為三個杯子同時實驗有一定的難度(分組實驗時,需三人同時點燃蠟燭,同時扣下杯子,如果動作不在同一時間則影響準確度),可選擇兩兩杯子進行,如3號杯和4號杯,或3號杯與5號杯,或4號杯與5號杯,這樣便于操作,可比度極強。
教學時應注意:1、實驗幾遍后,隨蠟燭高度的變化,實驗的數據將有變化,所以提醒學生,對比中的兩個蠟燭或三個蠟燭的高度應保持一致,必要時用尺子量一量,用剪子剪一剪;2、分組實驗前,讓學生充分討論,分工合作等操作要領。因這個分組實驗關系到下邊的自行設計實驗質量的高低。3、實驗后的對比實驗條件的分析很重要,不可忽視。4、每次實驗后,提醒學生將杯口提起晃動,放出杯口處沉積的二氧化碳,以免影響實驗效果。5、提醒學生注意安全。
(3)學生自行設計實驗,研究蠟燭燃燒時間的長短還與哪些因素有關。待教師引領學生學習了變量控制的實驗操作后,要求學生獨立設計實驗,自行利用柱形記錄表的形式記錄。文中先給予了“蠟燭高度不同”這個自變量,要求學生試一試,然后進一步提出了‘蠟燭燃燒時間的長短還與哪些因素有關”的研究問題,再次讓學生獨立設計控制變量的實驗。
教學時,教師應采取開放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自由選取相同條件,自由組合實驗小組,進行分工與合作。教師應適當點撥學生先進行實驗前的組內討論,方案制定后再進一步實施,記錄實驗數據。待全班實驗完畢,再進行大型的匯報。匯報組需闡述本實驗的相同條件和不同條件分別是什么,其它組可以進行合理的提問和補充。
需要注意的是:1、由于蠟燭高度不同,其他條件都相同,所以學生設計的實驗可能方法較多。如同時扣下相同的兩個大杯子,或同時扣下相同的兩個小杯子,或同時在兩個杯子口下墊一個棋子,或同時在兩個杯子口下墊兩個棋子等,教師應注意把握。2、時刻提醒學生注意安全。
(4)討論:蠟燭熄滅的原因。蠟燭為什么會熄滅的討論,實質在于引導學生理解蠟燭燃燒與空氣的關系。
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結合具體實驗進行討論。由于學生參與了實驗,已了解到所扣杯子的不同,因而產生的結果不同,所以他們對此討論會有一定的把握,也會有一定的興趣。只要他們談論到燃燒與空氣的多少有關就可以。至于燃燒與空氣中氧氣的關系,文中沒做重要的實驗,教師可以補充,也可以將此環節與第五部分的閱讀有機整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