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版三年級上冊科學全冊教案
活動:學生小組活動,敲開巖石并觀察。在活動時,必須注意安全,負責敲石的同學必須佩帶護目鏡!
匯報。
小結:敲開巖石后不少同學發現了各種各樣顏色不同的“小石子”,這說明了什么?我們把這些不同顏色的“小石子”稱為“礦物”。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各種不同的礦物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巖石。
媒體:播放“巖石里有什么”視頻。
作業:關于巖石的知識還有很多很多,希望各小組找到自己有興趣的課題,課后繼續研究好嗎?教后記:通過仔細觀察和動手敲擊學生漸漸接受了礦物質這一新鮮詞。
第三課時:網上學:巖石展覽會
通過讓學生搜集巖石圖片,并集中起來供學生學習,使學生認識更多的巖石和了解巖石更多的用途;通過上傳到小學科學網,了解不同地區巖石的特點,增加對巖石的認識。
【友情提示】
“巖石展覽會”的網上學
網上學:活動,對于培養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研究科學問題、提高學生的網絡信息的技能和審美素養都很有意義。教師可參與,并對學生的選材和展示活動給予及時的指導。
沒有上網條件的,也可在班級舉辦巖石圖片的展覽會。
任務:了解巖石的種類及巖石在生活中的應用情況。
調查:確定主題(如我家裝修用的石材、公園里的巖石等)后,以興趣小組的形式開展調查,了解當地的巖石資源利用情況。
方式:實地調查、訪問師長、查閱資料等。
整理:收集整理調查資料(包括圖片、文字、錄像等),撰寫調查報告。
交流:在班級開設專題展區,展示各專題小組的成果。也可以上傳到小學科學網或其他相關網站,在網上與人交流。
教后記:通過觀察視頻,學生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創造出如此美麗的巖石。
9。松軟的土壤
科學知識:
(1)對土壤的特征有一定感性認識。
(2)了解土壤的組成。
(3)知道“從巖石到土壤”經歷的漫長演變過程。
能力培養:
(1)培養學生調查、訪問、采集、記錄能力。
(2)知道研究土壤的基本方法,培養觀察、實驗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樂于與人合作。
(2)培養保護土壤資源的意識,形成珍愛土壤的情感。
(3)在了解當地土壤狀況的過程中增強學生和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感,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重難點:能夠運用實驗探究的學習方式,了解土壤的組成。
教學準備:
教師:各種土壤樣本、有關于本單元的視頻片斷、土壤盆栽、實驗盤。
學生:采集土壤樣本的工具。
任務驅動頁
問題情景:花草樹木叢生于巖石間的土壤中,借卡通動物之口提出了一個平常而又包含許多科學道理的問題:為什么草長在土壤里,而不是石頭上?引導學生通過一連串的活動,從觀察土壤到研究土壤的組成來解決這一問題。
第一課時:活動1:哪里有土壤
觀察土壤就涉及土壤的取樣,思考自己生活的地方有沒有土壤,到哪里采集土壤呢?可讓學生觀察和并通過觀察,從感性上認識土壤。
【友情提示】
可到生長植物的地方,考察和采集土壤,既是為課堂探究活動做物質上和感性上的準備,也是一項實實在在地了解家鄉土地資源、欣賞家鄉自然之美的實踐體驗活動。
可把活動2與考察家鄉土地資源融為一體,指導學生在大自然中落實考察、采集、觀察、記錄的活動任務,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