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粵教版)2
(學生通過動手做一做,聽一聽,訓練學生們辨別聲音的能力,并從中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總結能力。)
師:聲音大小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你能說一說嗎?
生:在做作業或人們休息時,聲音大,影響他人;錄音機的聲音太小,聽不到;同學們回答問題,聲音太小,老師聽不不到……
師:很好,看來同學們在平時生活中,有一雙敏銳的眼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聲音與物體的振動有密切的關系,振動的幅度越大,聲音越響,振動的幅度越小,聲音越小。最后,老師安排一個作業:
1、回家與父母分享這節課的收獲,寫一篇日記。
2、尋找生活當中聲音大小的現象。
(這一教學環節,我有機地拉近學生與社會的距離,拉近學生與生活的距離,有效地培養學生親近生活、觀察生活、分析生活和從生活中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實際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后反思: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力求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同時在教學中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領悟科學探究的思想和方法。通過“我的猜測——實驗操作——我的發現——我的解釋”等進行探究活動,放手給學生一個自行探究學習的時空和機會,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真正活起來、動起來,從而使他們愉快地學習、主動地發展。
通過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在教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中,讓學生們在做實驗前進行大膽猜測,并配合教材中的設計,進行有機的實驗,總結歸納,得出一個科學的解釋,讓學生們培養探索科學的正確思路,真真正正地讓我們這些可愛的孩子們通過用心、用手、用耳朵,去觸摸科學的神奇“魅力”。
第十二課 聲音的傳播
教材說明:
粵教科技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振動與聲音》單元《聲音的傳播》一課是學生繼學習《振動與聲音》、《聲音的產生》之后學習的第三課。教師使用教材時,先從登月宇航員在月球怎樣互相溝通入手,提出聲音傳播的問題,然后通過兩個活動,即“鐘罩里的收錄機”和“聲音在固體、液體中的傳播”,證明了“聲音能夠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接著又通過兩個實踐活動(制作和使用兩用喇叭筒、“土電話”)對這一結論進行了延伸運用,最后作為拓展部分,還提到了聲控技術的運用。
在活動的選擇上,強調了“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學習觀,主要安排了一些實踐活動,以小組探究的形式展開,讓學生通過實驗、多媒體課件等教學材料,學會運用歸納總結的方法學習知識,提高探究能力,激發探究科學奧秘的興趣,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進行假設,通過實驗,證明聲音傳播的途徑有哪些;
讓學生初步了解聲控技術。
(二)能力培養:
1、讓學生親歷探究,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
2、理解假設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
鍛煉學生概括、總結能力;
鍛煉學生動手制作實踐器材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善于和同學合作,樂于交流的品質;
2、培養學生善于傾聽并尊重他人意見的習慣;
3、使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體會出:科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三、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親歷探究,證明聲音傳播的途徑有哪些。
四、教學課時:一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