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粵教版)2
第七課 刮風了
教學目的:
理解空氣受熱上升是產生風的原因;并能運用已學的知識解釋海陸風的成因。
會用正確的操作方法完成實驗;
能夠對產生風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設,并想辦法驗證自己的假設;
通過自己的探究,認識到自然界中刮風的現象并不神秘,而是有科學規律的。
教學準備:
蠟燭、鐘罩、風車、火柴
教學過程:
導入:
出示小風車,問學生有什么方法可以讓風車轉動。
學生回答。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強調:風是風車轉動的條件。
再出示蠟燭,告訴學生有一種新的方法讓風車轉動。鼓勵大家一起試一試.
新課:
一、探究鐘罩內產生風的直接原因
蠟燭“吹”風車實驗:
老師派發實驗用品,然后要求學生按照老師的指引進行實驗(如右圖)。
學生分組實驗。
問:哪些小組成功了?學生舉手
問:風車轉動了,風是從鐘罩里吹出來的嗎?
生:鐘罩里吹出來的。
問:為什么判斷是鐘罩里吹出來的(不是外面的風)
生:風車只有在鐘罩口才轉動。(贊揚學生知道找證據)
問:鐘罩里的風的產生和實驗中什么因素有關呢?
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蠟燭、鐘罩底部的空隙(假設)。
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推測。
學生分組實驗,匯報自己的驗證結果。(點燃蠟燭和熄滅蠟燭對比、有空隙和沒有空隙對比)
讓學生小結:實驗中風的產生和蠟燭的燃燒及鐘罩底部空隙有關。
二、探究鐘罩內風流動的規律:
問:鐘罩里的風是怎樣流動的呢?出示投影請學生回答。(學生用電子教鞭指示說明)
問:能用什么方法證明呢?怎樣做?(提示可以用煙的方法。)提供蚊香,學生實驗。
報告發現:風都是從鐘罩下面進入,從上面吹出。(發現規律)
問:對上面發現的規律,你怎么解釋呢?請小組討論,然后回答。
學生提出自己的解釋(可能的原因)。
教師補充和解釋(動畫演示):蠟燭燃燒讓火焰周圍的空氣變熱,變熱的空氣會上升,然后周圍空氣流過來補充,就形成了風。
教師演示實驗:熱空氣上升實驗
要求學生把實驗中風形成的過程用自己的語言在描述下來。
二、知識的運用:海陸風成因:
①自然界風形成的規律也是和空氣受冷、受熱有關。比如在海邊常常會有一種很有規律的風——海陸風。短片介紹海陸風的現象。
②展示海陸風示意圖,請學生依據剛才學到的知識,解釋海陸風的成因。
學生小結課題:刮風了
第八課 下雨了
一、教材分析
《下雨了》一課是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粵教科技版)第二單元《變化的天氣》中的第三課的內容。下雨是常見的天氣現象,每個孩子都經歷過。教材開始編排了一個模擬下雨的活動,讓學生用實驗的方法去探究雨的形成過程,這與自然界中的降雨過程對應起來,理解自然界中降雨的過程。接著以資料的形式安排了云的形成過程和幾種云的形態。接著又讓學生通過活動學用雨量器測一次降水的降水量。再引導學生通過上網了解家鄉的雨量,讓學生了解更多下雨的知識。
二、學生分析
下雨是一種常見的天氣現象。學生已經學過了刮風,知道風是怎樣形成的,但作為四年級的小學生他們對雨的形成和用雨量器測降水量是還不清楚的,也是很想知道的,所以學生對學習這一內容會很有興趣的。加上順德是個多雨的地方,理解雨的形成及對雨量大小的測量很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