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六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學設計2
“可樂音樂罐”制作小組行動路線圖
(為便于相互觀摩、評價,要求學生將路線圖用彩筆畫在兩開左右的大白紙上。)
生:(討論、繪圖,然后集中展示各組的路線圖。)
2.畫班級路線圖
師:請同學們歸納一下,各組有哪些相同的步驟?
生:都想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生:還有怎樣調整樂器的音調。
生:都需要進行小組成員分工。
……
師:有些步驟是共性的,如解決這幾個知識點的疑惑;有的步驟是具有個性的,各組之間不一樣,如組員的分工、準備的工具與材料等。對于共性的步驟,為了節約時間,我們全班一起來解決;個性的步驟,由各組分頭行動。(教師一邊講述,一邊板書下圖)
全班行動路線圖
3.繪制樂器結構圖
師:請同學們將準備制作的樂器畫出結構圖,要在圖上標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數量。(教師在銀幕上呈現一幅樂器結構的樣版圖)
(學生合作繪畫,教師巡回指導)
師:下一節課我們首先解決同學們普遍存在的知識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課后也搜集這方面的資料。
第二、三課時
主要目標:通過實驗,解決知識上的疑惑
一、回顧
◆模擬課堂:
師:上一節課我們確定了幾個必須解決的知識障礙,同學們還記得是什么問題嗎?
生:(略)
二、活動1: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設計說明
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假設、驗證,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個問題。限于時間的關系,這里主要采用“引導式探究”,避免過度開放而花費太多時間,導致學生的整體目標感逐漸淡化、轉移。需要運用的思維方法包括“不完全歸納法”和“反證法”。
◆模擬課堂
1.不完全歸納
師:我們首先來研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研究這個問題,不妨先觀察一些正在發出聲音的物體,看看它們哪些相同之處。
師:我們把直尺的一頭緊按在桌邊,一頭露出桌外,怎樣讓它發出聲音?
生(試驗后):我把直尺向下壓,再松手,直尺就發出聲音了。
師:當它發出聲音的時候,你發現直尺有什么現象?
生:它在上下振動。
(這時,教師有必要將學生表述里的“震動、上下運動、擺動”等詞匯,轉換成“振動”這一科學概念,并告訴學生“振動”的特點是: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往復運動。)
師:我們再將橡皮筋套在拇指和食指之上,怎樣使橡皮筋發出聲音?
生(試驗后):我用手指撥橡皮筋,橡皮筋就能發出聲音。
師:當它發出聲音的時候,你發現橡皮筋有什么現象?
生:它在振動。
師:我們知道人的喉嚨也能發聲,把手放在喉頭處觀察,發聲時,能感受到什么?
生(試驗后):當喉嚨發聲時,它也在振動。
師:這時,我們似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物體發聲時,它們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