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1-15課教案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文章題目的含義。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讓學生在感情朗讀,分角色朗讀中,感悟、理解課文內容。
5、了解在雨天外公對年幼的“我”的呵護,以及長大成人后“我”在雨中對年邁的外公的照顧,體會祖孫間的親情。
教學重點:
側重于了解在雨天外公對年幼的“我”的呵護,以及長大成人后“我”在雨中對年邁的外公的照顧,體會到祖孫間的親情,學會感恩,懂得回報。
學生分析:
當今,孩子們不論吃的,穿的,玩的,就連上學,無一不在享受著親人的愛的呵護,那么它們是否感受到了愛的溫馨與幸福呢?他們又是否懂得去感恩,回報這些愛。事實上,現在的孩子對愛的感受確實缺乏,更不用說主動獻出自己的愛了。這篇課文正適時地呈現在學生面前。
設計理念
1、讓學生感悟到祖孫間的濃濃深情,體會到父母等長輩對自己的愛。
2、要讓學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礎上,能夠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的經歷談出自己的感悟。進而體會到父母等長輩的愛。
本課采用交互式、體驗式等教學方式將這些理念貫穿于教學過程中。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和別人共打過一把傘嗎?當時是怎樣一種情景?有什么感覺?(學生講述)
看來,好多同學都有過和別人共打一把傘的經歷。今天我們和作者一同走進他和外公在傾斜的傘下發生的故事。
(開門見山,聯系學生的生活經歷,調動他們的經驗世界,走進這個滲透著濃濃親情的故事。)
二、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1、教師提出初讀要求:認真讀課文每個段落,遇到不認識的字利用書中的音節拼讀,書上沒有音節的可以查字典,還可以小聲的問問同桌,能自己解決的盡量自己解決,并且把熟悉的字多讀幾遍,直至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學生自讀課文:
(1)、學生獨立閱讀,掃除生字障礙。
(2)、在小組中互相幫助糾正讀音。
3、開火車分段檢查朗讀。
4、認讀生詞、生字(自讀、指讀、開火車讀等)
(難認而又不知其義的生字詞是學生認讀、理解文章的障礙,只有把這一環節砸扎實,在后面的教學中學生才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才可能美讀,從而享受閱讀。)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課文,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1)、“我”小的時候發生了什么事情?
(2)、“我”長大后發生了什么事情?
(通過這樣的帶著問題讀課文,一是可以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課文的寫的是什么內容,二是在學生讀文思考回答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了文章的層次,并且為后面的講述課文的故事做了鋪墊。)
2、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生字,初步了解了課文的內容,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傾斜的傘》這篇課文,讓我們繼續走進兩位主人公。那誰能講講在傾斜的傘下發生的故事呢?(生講課文中發生的故事)
(不是說主要內容,而是生動的講述。一方面有利于語言的內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抒發情感,進而感染他人。這是綜合性很強的訓練形式。)
從這個故事中你們感受到什么呢?(外公對丹丹的愛,丹丹對外公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