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壁虎借尾巴》教學雜談
學習童話《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用課件小壁虎斷尾巴導入,讓學生思考:小壁虎為什么要借尾巴?向誰借了?結果怎樣?由此你知道了什么知識?本來一年級的小孩子對動畫片就有極度的偏愛,以此導入,不但做到了很好的激趣,而且問題貫穿了全文。
【上海市松江區天馬山中心小學 奚紅群】
〖識字教學方法舉偶·詞義教學,感知理解·實物標本法〗
有些詞語可以通過實物讓學生更快地理解。有些還可以運用標本直觀理解,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課,學生對“小壁虎”都很陌生,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標本講解,使學生直接通過感官去認識,比老師空洞地說教描繪要好得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匯源大街小學 林秋玉】
〖閱讀教學要研讀結合·明確目標,以讀促思·明確品讀目標〗
“品讀”本身就是一種研讀。葉老曾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感情朗讀是形成語感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理解了語言文字的內涵后,教師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句子,就必須先通過自己的范讀,讓學生從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揣摩、體會,然后教師再明確對學生提出諸如語氣、語調、速度、重音、停頓、情感等方面的朗讀要求,學生就會按照老師提出的要求進行模仿讀、練習讀。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匯報讀的質量,體現讀的研究過程和訓練層次。
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的第4自然段,學生通過讀書,找出了小壁虎怎樣向老牛伯伯借尾巴的句子,接著,教師就要加以點撥引導:你覺得小壁虎講話的語氣怎樣?(很難過)除了難過,還應該怎么讀?(師范讀一次)學生從老師的讀中感受到了小壁虎的有禮貌(稱呼老牛為“伯伯”、“您”)這時,教師在學生練習感情朗讀之前提出讀的要求:“伯伯”“您”“借給我”要讀重音;“借給我”后停頓;“行嗎?”提高聲調;整句都用柔和、稍低的語調讀,表達小壁虎的“懇切” 和“難過”之情。由于教師指導到位,讓學生明確了品讀的目標,結果,學生讀得搖頭晃腦,讀的質量很高,這說明他們已深刻地理解了語言文字的內涵。
【山東省兗州市東御橋小學王立華 周秀芹 張 鑫】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保護好奇心,提供寬松的學習環境〗
科學家愛因斯坦在總結自己一生的成就時說過。他沒特別的天賦,只有強烈的好奇心。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證明,強烈的好奇心是啟發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的寶貴心態。歷史上許多成就卓著的人之所以獲得成功,除了他們的智商比較高以外,還有另外的一些共同點:好奇、自信、主動,喜歡不受約束地獨立思考等。而這一切形成,需要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并在學習中加強學法指導。
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激發學生好奇心的因素啟發學生。
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一個學生站起來說:“小壁虎的尾巴斷了能再長出來,老鼠的尾巴斷了還能長嗎?”老師見同學們笑了,馬上說:“你提出問題很好,這正是老師想知道的答案。”大家停止了笑,老師接著說:“是呀,小壁虎的尾巴為什么斷了能再長出來?老鼠的尾巴有這項功能嗎?老師請同學們回家查一查有關書籍。”第二天,老師有意先讓那位同學發言,他不但說出了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功能,還知道人的指甲、頭發也有這種功能,老鼠的尾巴因為沒有再生功能是長不出來的。這一舉措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養成了勇于實踐,獨立思考,大膽表達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