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壁虎借尾巴》教學雜談
〖科學童話教學趣談·講讀重點,理解課文內容·細讀重點字、詞,直觀演示,強化理解〗
一篇文章是一個整體,每一個字,每一個句子都有其一定的作用,但有些詞句對突出中心具有重要作用,是文章重點詞、句、段,以重點帶動一般,會使閱讀教學過程緊湊、明快,對課文的領會更加深刻。
細讀重點字、詞,直觀演示,強化理解:
教學科學童話,還要注意咬文嚼字,其語言既有科學的準確性,又有文藝的生動性。因此,我們在細讀重點字、詞時更要注意這一點。
例如《小壁虎借尾巴》中,小魚用尾巴“撥”水;老黃牛“甩”尾巴趕蠅子,燕子“擺”著尾巴在空中掌握方向。這里的動詞“撥、甩、擺”用的是如此準確、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小魚、老黃牛和燕子阿姨的形象,教師讓學生通過動作演示更能較深入地體會動物尾巴的作用,進而突出了教學重點。
〖科學童話教學趣談·講讀重點,理解課文內容·閱讀重點詞、段,相機滲透學法〗
在科學童話課文中,有許多文章反復采用相同的句式,敘述了不同的內容。
如《小壁虎借尾巴》文中的第三、四、五自然段是小壁虎借尾巴的經過,它的段式結構相同,我們在教學時就可以重點教學第三段。第一步讓學生弄清這段有幾句話,每句講的是什么。第二步讓學生理解小魚尾巴怎樣動,有什么作用。第三步要讓學生理解小魚為什么不把尾巴借給小壁虎的原因。教學這段時相機滲透學法,那么在閱讀四、五段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遷移學法和運用學法了。只有這樣訓練學生,才能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吉林省長春市天津路小學 楊 坤】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新課程標準中寫到:“教材、教室、學校并不是知識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類社會豐富多采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書。”所以我們面向21世紀的教育開放性和活動性,要求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書本和校內,必須開放教育空間、拓寬教育渠道,進行開放式的教育活動。教學活動由課內教學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參與自主的實踐活動,探索途徑和方法等均可以靈活多樣,為學生提供發展創造性思維和實踐的機會。
而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可以達成這一效果:教學形態將從班級走向個別制,形成個別化教學形態,教學形式將更加活潑,更能實現因材施教;學生的學習形式將由被動地接受信息轉為主動地接受信息,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學習了《小壁虎借尾巴》一課后,正值“五一”放假,我布置了一個挺有創意的作業:課后自行搜集信息,研究其他動物尾巴的功能。這一作業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五一”之后,孩子們紛紛找我匯報他們的研究成果。
“老師,這幾天我成了電子閱覽室的常客,我瀏覽了大量有關的內容,《十萬個為什么》《動物趣聞》《百科全書》……搜集了十幾種動物尾巴的資料,尾巴的功能還真多呢!”
“我的搜集過程可有趣了!家在農村的爺爺帶著我走遍了家鄉的山野,串遍了村里的家家戶戶,我的收獲太大了!真是既過足了旅游癮,又學到了知識!”
“我搜集的資料來得快極了!輕輕點擊小鼠標,上網查找,一切來得如此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