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壁虎借尾巴》教學雜談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并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據此
教師要讓學生通過畫、唱、做、演等多種形式將學生帶入課文情境,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發展,引導學生參與,努力提高學習效率。
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可請同學加上動作扮演不同角色進行表演,體驗小壁虎借尾巴的過程。
【甘肅省酒泉市西大街小學西大街小學 尚建生】
〖課堂提問要“精 妙”·問題的提出要巧妙〗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而體現重難點,在節骨眼處巧妙設置的問題更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要善于用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巧妙地激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
例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課文到最后,教師可以這樣向學生發問:“同學們想想看,如果小壁虎以后尾巴再斷了,它還會去借尾巴嗎”這種問題既緊扣文章的重點,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加以總結,又超出了課文本身的內容。
【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石泉中心小學 朱美芬】
〖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的幾點體會·創設情景,構建主動參與型的課堂〗
學起于思,而思又源于疑。學生的主動參與往往出于疑,有了疑,學生就有了求知的欲望,有了學習動機。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不斷創設疑點,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使其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案例:
在《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初步理解,朗讀課文。口述小璧虎向小魚姐姐、黃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過程。接著創設情景──
師:小璧虎掉了尾巴,要是先去問媽媽,想一想,課文將會變得怎樣呢?
生:小壁虎就不會去向小魚姐姐借尾巴了。
生:小壁虎也不會去向黃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了。
生:這樣,題目《小壁虎借尾巴》中的“借”就沒有了。
學生的回答意味著他們已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創設問題的情境,主動地進行探索學習。在上述教學中,第三個學生的發言已具有了探索的結果,反映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求新知識的活動傾向。在教學中,我還不斷創設富有新鮮感、符合學生喜歡追求新知識的心理特點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同中求異,激發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如設計這樣一個貌似游離課文、實則富含尾巴知識的問題:“是不是只有小魚、黃牛、燕子這三種動物的尾巴有用處?這樣一來,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生紛紛列舉老虎、鱷魚、松鼠、兔子、狐貍等動物的用處,課堂成了尾巴功能的交流會。我繼續引導,創設問題情境:“那么多動物的尾巴有用處,為什么課文中只寫小魚、黃牛、燕子尾巴的用處?”這一問題又引起學生主動探索,最后領悟課文選的是生活在水、陸、空的三種動物代表。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中心小學 邱洪新】
〖試論多媒體課件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利用課件激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尤為重要。為了讓學生產生一種積極情緒,主動積極求知,可以在課文剛導入時利用課件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如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這一課時,導入新課時,就可先播放一段小動畫,讓學生觀察.(只見在一個墻角里,一只壁虎正在專心捕捉蚊子,忽然一條蛇咬住了它的尾巴,小壁虎一掙,掙斷尾巴逃走)。看完動畫后,教師提問:“動畫中有哪幾種動物?它們都在干什么?”引導學生說出壁虎在捉蚊子,蛇咬住了壁虎尾巴。接著教師追問:“小壁虎尾巴斷了,那它怎么辦呢?”引導學生說出借尾巴。隨著有節奏的音樂聲,漸顯課題《小壁虎借尾巴》。這樣揭題,很容易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急于想知道,小壁虎到底有沒有借到尾巴呢?從而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