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壁虎借尾巴》教學雜談
例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這是一篇“三段式”的課文,教師可先帶領學生具體分析課文第一部分,即小壁虎向小魚借尾巴,教會學生如何抓住文章的重點詞句,體會其在文章中的深刻含義。接著,讓學生相互討論總結此學習方法的好處。最后,再用這種方法合作學習其它兩部分課文。由此,學生從實踐中總結出理論,又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從而使教學始終處于一種良性循環的狀態。
【福建省泉州鯉城通政中心小學 吳秀梅】
〖淺淡“以演激趣”教學藝術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動作表演激趣〗
根據兒童好游戲的心理特點,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我經常找文中重點或較難理解的動作詞,然后表演出來,借此來突破重點難點,激發興趣。
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的“搖、“甩”、“擺”這幾個表示不同動物尾巴的動作的詞,我讓學生把自己的手當作小魚、黃牛、燕子的尾巴,分別演示這三種動作,體會這幾個意思,以及它們之間的差別。從而懂得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尾巴,這些尾巴的活動方式不同,它們的動作也不同。
這種教法有很強的直觀性。學生自己演示,自己感受,理解體會動作的用法,讓“死”的文字變“活”了,讓學生活躍起來,學習積極性也高漲了。
【山東省安丘市實驗小學 李清華】
〖在閱讀教學中口語交際訓練的幾種方法·抓住有關事物,啟發學生聯想后說〗
聯想常常是促進新形象形成的媒介。在閱讀教學中,可經常有計劃、有選擇地啟發學生從教材內容出發,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地展開自由聯想,并模仿課文的方式,來表達自己要說的內容。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之后,可安排這樣一個口頭練習:小壁虎還可能向誰去借尾巴?他看到了誰,對方在干什么?他會怎么說,對方又會怎么回答?然后,讓學生仿照課文的表達形式,連起來說一段話。
【湖北省荊門市京山縣實驗小學 鄭春梅】
〖讓語文課充滿個性·語文教師要個性化〗
在語文課堂上,演繹故事的主導者永遠是語文教師。要想語文課充滿個性化,首先語文老師要走出語文教學的模式化,要張揚教師的個性,充分成為個性化課堂的主導者。現在教學的版本走向了多樣化,相關教案也是形式各異,為教師教學的個性化的發揮提供了較大的發展空間。但作為一個教師,不能人云亦云,盲目服從。應從個性化的角度去做好教材的處理、教學設計的創新,去營造富有濃郁個性化的語文課堂氣氛。
例如:《小壁虎借尾巴》這一課,傳統的講解以及它的變種,都是以不同表現的形式,講動物尾巴的用途。盡管有許多教師做出許多精彩的課件,羅列出各種各樣的動物的尾巴的作用。可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還是天真的問:“小魚姐姐為什么不借尾巴給小壁虎,是小壁虎不懂禮貌?”因為孩子的思維也是感性的,他們提出的問題也是由自己的興趣決定的。如果將教學心理化,依據教材,反彈琵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小魚姐姐、燕子阿姨和老牛伯伯看見小壁虎這么講禮貌,把尾巴借給了它那又會發生什么故事呢?”孩子們感興趣極了。他們紛紛地構想故事情節,有的說:“小魚把尾巴借給小壁虎,自己不能游水了,在水中拼命掙扎,痛苦地喊著救命……”有的說:“燕子把尾巴借給小壁虎,從空中扎下來,幸好落在一棵樹枝上”有的說:“老牛把尾巴借給小壁虎,被蚊子咬得疼痛難忍,又急急忙忙要回了尾巴……”由于興趣的激發,他們在語文課堂上,以自己喜愛的方式懂得了尾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思考,學會了聽話、說話以及交流。因此,語文教師一定要注意教學的“心理化”問題。新課程實施更強調的則是:讓教材內容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認知欲望,使教材內容同學生的經驗與體驗建立聯系,搭起教材內容通向學生生活世界的橋梁。總之,要使教材內容更切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他們的聯想與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