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臺梭利教育:捕捉兒童的敏感期
3年多來,我體會到了人世間最真摯的愛,也認識到了大人的很多丑陋。兒子出現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講全都是大人的錯,大人經常“仗勢欺人”,以為孩子什么也不懂。每當想起發生在我和兒子之間的不愉快,我都想真誠地對兒子道歉。只有這種真誠的態度,才能贏得兒子的尊重,才能真正跟他溝通。以前看美國動畫片《米老鼠和唐老鴨》,總不明白為什么“龐大”的唐老鴨總被“瘦小”的米老鼠戲弄,失敗者總是唐老鴨。其實,我和兒子之間不正每天上演著《米老鼠和唐老鴨》的故事嗎?
孫瑞雪:本文作者是一個好父親。他愛孩子,對孩子寬容,給孩子自由。他勇于接受新思想、挑戰自我。他一口氣寫下這么多文字,真誠而細膩。
他選擇把兒子送到我們學校的理由很簡單——“這個學校的老師從不呵斥孩子”。
幼年如歌的暢暢(0—5)
xx年10月15日 11:23 《捕捉兒童敏感期》
作者 李曉晶 ( 暢暢的媽媽)
世界就是味道
暢暢是冬天出生的。母親尊重了我的意愿,沒有給他裹“蠟燭包”。這樣他的小手總是自由地放在外面,但一不留神就就縮回去作“投降狀”。
出生后四十幾天,孫(瑞雪)院長來看暢暢。觀察了一會兒她說:“小晶,你看暢暢在作什么?”只見他抬起手臂使勁往嘴邊送,一次、二次、三次,都沒成功,暢暢懊惱地“哼哼”了兩聲,又開始送。
孫院長說:“他用手的敏感期來了。這時應該幫助孩子,否則他會有挫敗感。” 暢暢努力了幾下后,我們幫他把手送到口里。他立刻手舞足蹈起來,顯得很高興。真神奇!
孫院長說暢暢的衣袖過長,棉襖太厚重,手不容易夠到口。我們馬上給孩子換了衣服。幾天后,暢暢終于能順利地把手送到口里了。
一天天過去,暢暢的活動能力越來越強,用口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一百天的時候他開始頻繁吃手指。幾乎一整天小手都在口里。吃完大拇指再吃食指,有時甚至把整個拳頭塞進口里。
等他會用手抓東西的時候,抓到手的東西必然要送到嘴里進行“檢驗”,吮吸小嘴觸及到的所有東西。暢暢口的敏感期延續了很久,家人、朋友甚至不認識的人看到他這樣都會忍不住制止,每逢這時他就痛苦得又哭又喊。幸運的是我明白這一切,我會在暢暢“工作”的時候勸說大家不打擾他。
然后暢暢開始咬,見什么咬什么,把玩具咬得嘎嘎響。接著就是咀嚼,吞咽,再后來就開始吸飲料管,吃固體食物,還逐漸地學著發音。
有時候我也真擔心。比如他要嘗瓜子皮,栗子皮,吃筆帽,總擔心他咽下去造成險情,但又不敢阻止,怕影響他的學習過程,只能在旁邊提心吊膽地看。但每一次他都會原封不動吐出來。有一次他吃了一口帶皮的蘋果,居然把皮吐了出來,把果肉吃了,真令人驚訝!?
這一年里,我對那句教育名言有了更深的理解:孩子初始是用口來感知世界的。
孫瑞雪: 孩子首先用口來感知世界。嬰兒在喝過糖水后會拒絕喝白水。狗的嬰兒(狗崽)也是這樣。很顯然,嬰兒和小狗崽都會用口來品嘗味道。
但是,嬰兒用嘴來品嘗味道和用口來認識世界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他用口認識自身之外的各種事物,包括自己的手和腳。
連“軟”與“硬”這樣抽象一點的概念,幼兒都是用口來認識的。他喜歡用口做對比,打開所有的食品包,吃一口扔掉,再吃一口別的。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幾盒不同的巧克力,幾種不同口味的果凍,都被孩子們打開了,吃一口這個,再吃一口那個。而成人的想法是:“吃完這一個,再吃那一個。”孩子吃的目的是認識味道,了解外在,建構自我,成人則僅僅把它理解為吃,并關注節約。當成人強制性地要求兒童節約時,兒童的內心就會不斷地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