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臺梭利教育:捕捉兒童的敏感期
“媽媽這么難受還給你講故事,你為什么還哭呀?”安吉根本不聽我的,把書扔到床上,繼續沖我發脾氣。我突然意識到了什么,掙扎著坐起來,把安吉抱到我懷里,接著讀書,他立刻安靜下來,開始全神貫注地聽故事。
我知道了,這是我們倆一貫的閱讀姿勢。
安吉兩歲的時候,有一次家里來客人,大家坐在一起吃飯。安吉看了看坐在對面的爸爸,又看了看我,不安了好一會兒,最后終于哭了起來。大家以為他餓了,忙著給他夾菜,可他推開筷子繼續哭,怎么哄都沒用。他坐在我懷里指著對面的爸爸喊:“爸爸,爸爸。”我把他送到爸爸懷里,他卻又指著我喊:“媽媽,媽媽。”我突然意識到:平時吃飯時他總是坐在爸爸媽媽中間,今天為了照顧客人,爸爸坐到了我們對面。一桌人全體起立調換位置,讓安吉坐回他爸爸和我中間。安吉這才安靜下來,開始吃飯。(潘王榮:安吉媽媽)
孫瑞雪點評:
兒童位置的秩序感并不是一直存在,等到他對事物的位置“變變也行”時,他對事物的獨立性及其相互關系的把握便有了飛躍。
兒童位置秩序感的發現,是蒙特梭利對兒童心理學的一大貢獻緹緹(2歲半-5歲)
xx年10月15日 11:36 《捕捉兒童敏感期》
作者 康立新 緹緹媽媽
女兒是個極度敏感的孩子。一般孩子注意不到的細枝末梢,在她眼里就可能被放大成參天大樹。我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但一直錯誤地以為這么脆弱敏感的孩子一定要多多磨煉。我居然一直在磨練她,好讓她變得潑辣一些!
女兒2歲半時,我們搬家了。大人當然高興,但對女兒來說,看不見熟悉的物品,看不見熟悉的鄰居和小朋友了。她曾哭著求我們把家搬回去,這當然不可能。我絲毫沒有注意到女兒漸漸憂郁起來的眼神。
現在想來,女兒受的最致命的打擊是3歲剛上幼兒園的第一天。那天,她帶著最喜愛的畫書《紅寶盒》到了幼兒園,下午接她的時候,發現女兒的眼睛哭得又紅又腫。她說畫書被老師沒收了,再也找不到了。我心疼地、小心翼翼地跟老師商量,明天就送女兒來半天吧?那位班主任老師說:“這樣太慣著她了,我們都是當老師的,這個道理你還不懂嗎?”第二天,當女兒用絕望的眼神哀求我別送她去幼兒園時,我不為之所動,自以為那是對她的鍛煉,只要堅持送,就能改變她的敏感多慮。
從那以后,女兒開始出問題了:憋尿越來越嚴重,也越來越不愛說話,即使面對媽媽。我常在晚上摸摸她的小枕頭,濕濕的!但她再也沒有放聲大哭過!
她小小的心靈到底有過多大的創痛?現在想來,那段日子對女兒來說一定是暗無天日的。同樣的經歷不一定給別的孩子留下陰影,但女兒卻從此陷入了恐懼中。而我卻在無知中毫不留情地把她推得更遠。假若時光能夠倒流,我一定毫不猶豫地帶著女兒搬回舊家!一定第二天就帶著女兒退出那所“雙語藝術幼兒園”!?
?后來接觸到蒙特梭利教育理念,我才終于明白,敏感的孩子需要更細心的理解和呵護、更多的愛與自由。如果媽媽都不能成為她最后的安全港灣,她那脆弱如絲的心靈還能從哪兒得到撫慰?對一個孩子而言,當四面八方都無出路,她又怎能不把自己封閉起來?
現在我知道,女兒因為敏感,比一般孩子千百倍地易受傷害;因為敏感,她也具有更細膩的品質。應該感謝上帝的安排,也許正因有如此敏感的孩子,才使我從心底生出更為敏銳、細致而深切的愛來獻給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