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臺梭利教育:捕捉兒童的敏感期
緹緹也知道自己的現在和以前很不一樣,她說:“我以前一點都不幸福,現在,我最幸福了!”
她在電話里對爸爸說:“爸爸,你快來吧,你那里不好玩,我這里才好呢。”她自豪地對我說:“老師最愛我呀,因為我最棒!”
她喜歡老師,喜歡小朋友,喜歡學校,甚至格外喜歡吃學校的飯。如今,她經常跟馬老師、楊老師開玩笑。就在前幾天,當我看到她跟貝貝快樂、自如地交往時,我高興地流下了眼淚。我夢寐以求的情景竟然實現了
那篇《杰克與豆蔓》的童話故事里,神奇的碗豆給杰克和媽媽帶來了神奇的幸福,而我和女兒來到這里,在愛與自由的氛圍中,也得到了那神奇的豌豆。我相信,女兒還會有更加驚人的變化,在愛和自由中,她會成長得更加健康快樂。
這些天每晚臨睡前,緹緹都要我回答她一連串的問題:“媽媽,你以前為什么只看著別的小朋友,不看我?”“你以前為什么扶那個童童小弟弟滑滑梯,不扶著我?”“你以前為什么還摟著托托哥哥?”
奇怪的是,這全是緹緹3歲以前的事,她竟然如此深刻地記在腦子里!
我一一回答她,她對我的回答還算滿意,但仍然反反復復問,期待著我同樣的解釋。我問她:“這個問題我已經回答二十多遍了,還需要再說嗎?”緹緹說:“媽媽回答十三遍還要回答,回答八十多遍還要回答。”“十三”和“八十”在她看來都是很大的數目。
平時,她爸爸不常來寧夏,家里只有我、緹緹和小阿姨三人。有時,我正跟小阿姨說著話,緹緹會插進來,站在中間質問我:“你在跟小阿姨說什么?不能跟她說!什么都不能說! ”
可笑的是,我們一起買東西時,如果小阿姨幫我提東西,也會引起緹緹的嫉妒:“你不能提我媽媽的東西!不能幫我媽媽提!”可憐我只好“忍辱負重”地自己提。?
前幾天,五歲的皮皮來我們家玩。一聽到我或者小阿姨跟皮皮說話,緹緹便醋意大發,怒不可遏地大喊:“不能跟皮皮說話!不能跟他玩!”我和小阿姨因此特別注意,小心翼翼地照顧皮皮,不讓她發現,而緹緹竟象個小偵探一樣,仍會抓住我們的蛛絲螞跡,一旦抓住就責問我們:“你是在幫助皮皮嗎?”“你想陪著皮皮?不行!”
有時,緹緹試探我:“媽媽,你只是愛別人一點點,你愛我最多。”我不知道其中有詐,就說:“對呀,就是這樣的。”緹緹立即急哭了:“不!你一點點都不能愛別人,全都得愛我!”?
緹緹明顯地愛哭了,多愁善感了。有時她會嚴正地警告我或者小阿姨:“我發現你愛我有點少了!”?
想想以前那個不表達自己、表情木然的緹緹,我真是感慨萬分!當她敞開心扉、擁抱這個世界時,當她情感的敏感期到來時,她需要的愛可能永不嫌多,我要給的愛也永不覺夠。
孫瑞雪:真的有“吃醋”的敏感期嗎?真的。普遍嗎?普遍。對愛“吃醋”、對媽媽的愛“吃醋”,表明情感的敏感期悄然來臨了。尤其對緹緹來說更是這樣。她的安全感還不很穩定,更需要大人細心的照料和呵護,使孩子的安全感逐漸穩定。
我看過一部電影,看著媽媽關照新生的弟弟,哥哥感到痛苦。他沉默著躲在一角,郁郁寡歡。媽媽看懂了孩子的內心,對孩子說:“無論何時,媽媽都愛你;但是弟弟很小,需要照料,你能理解嗎?”孩子釋然了,心里不再有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