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臺梭利教育:捕捉兒童的敏感期
孫瑞雪:我們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孩子要鍛煉、摔打,這樣才能培養出堅強的、有出息的人。我們有意對孩子嚴厲,有意給孩子艱苦的環境,有意讓孩子吃苦,有意傷害孩子。當這些并不奏效時,我們會變本加厲。這個似是而非的觀念給多少孩子帶來了苦難,帶來了創傷?多少孩子心理出了問題,甚至得了自閉癥?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當孩子出了問題,我們就開始追問,開始反省。一旦明白就痛心疾首地改正,并加倍給孩子補償。我碰到過很多這樣的家長,這些家長從此徹底改變了對孩子的態度,用他們常說的話:脫胎換骨了。
緹緹的手??
康立新
緹緹有一雙非常漂亮可愛的手,手指又細又長。
但在3歲時,她的手卻出現了問題。她總愛將手指單調地放在眼前晃動著,同時自言自語。不斷重復這種刻板的動作時,外界的一切好像與她沒有關系。她很不開心,整個人經常象丟了魂一樣。我們曾經看著她,憂心如焚,想不通心愛的女兒怎么會這樣?
來到蒙特梭利學校后,緹緹漸漸快樂起來,她的手也漸漸恢復了自然狀態。在眼前晃動手指的行為不見了,自言自語也很少了。
我從小攤上買了一個沙包,她每天都把它放在手心里,反復觸摸很長時間;我們把米、面、豆子盛在小盒里放在地上,她跪在地上抓呀、撒呀,一玩就是一兩個小時,可能她的手在尋求著從未有過的滿足。
原來我極愛干凈,可以說有潔癖,每天都把家打掃得一塵不染,緹緹的手每天都是干干凈凈,她的手從沒有自由運用過。蒙特梭利學校的馬麗老師告訴我,讓她工作,她的手才能慢慢恢復正常。
與此同時,緹緹的心扉也在慢慢敞開,她哭著說出了以前從未說過的事:在原來的幼兒園,她曾因尿褲子挨過老師的打。我無法想象那時的緹緹該多么恐懼、無助!她不正常的手勢就反映了她過度緊張的內心。
我終于明白,一個沒有愛的環境,無論它是多么高級的幼兒園,也完全能毀掉一個敏感、脆弱的孩子;一個缺乏自由的環境,無論它多么潔凈,也很可能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災難。
孫瑞雪:本文作者提出并解答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有些孩子有多動癥?為什么有些孩子不快樂?為什么很多孩子表情僵硬、木然?為什么有的孩子“自閉”了?
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學校把“環境高檔、設備先進、教學有特色”作為學校的廣告語,唯獨不提人文環境,好像里面活動的不是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孩子,而是一種學習機器。
喚醒
馬 麗 (緹緹的老師)
(一)
緹緹正在吃加餐。爸爸走進餐廳,坐在她身旁,溫和地說:“緹緹,爸爸要回山東了,親親爸爸,給爸爸說再見,好嗎?”緹緹似乎沒聽見爸爸的話,面無表情地繼續吃著。爸爸又說:“緹緹,爸爸走了,你想爸爸嗎?爸爸親親你。”旁若無人的緹緹繼續吃加餐。看看身旁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再看一看封閉、冷漠的女兒,爸爸難過地離開了餐廳。
我明白他在極力克制內心的痛苦,不讓淚流出來。當我看到他轉過身,摘下眼鏡、擦拭眼淚時,我的心一陣酸痛,眼淚奪眶而出。不能讓緹緹再“沉思”了,我要喚醒她。
我走到緹緹身邊,把她抱在懷中說:“緹緹,爸爸要回山東了,他來和你再見,你應該擁抱和親吻一下爸爸,那樣,爸爸會放心地離開你,可是,你的不理睬與冷漠讓爸爸心痛、難過,難道你沒發現爸爸在悄悄流淚嗎?”我真的有點說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