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臺梭利教育:捕捉兒童的敏感期
盡管此西天非彼西天,我也不愿再解釋,總有一天她會弄明白這兩個“西天”的區(qū)別,此刻我要做的是,給她一個緊緊的擁抱!我為她驕傲,為她的發(fā)現(xiàn)和配對而驕傲!
附原文:
打翻了
[中國臺灣]張曉風
太陽打翻了,金紅霞流滿西天;
月亮打翻了,白水銀一直淌到我床前;
春天打翻了,滾的滿山滿野的花兒;
清香打翻了,散成一隊隊的風;
風兒打翻了,飄入我小小沉沉的夢。
孫瑞雪:臨睡前讀優(yōu)美的書,讓童年的心積淀生活的詩意。在這種詩意里,兒童發(fā)現(xiàn)著,創(chuàng)造著,成長著。
兒童在臨睡前的讀書需求,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可以給孩子讀各種各樣的書,寫實的,科幻的,童話,但必須是大師們寫的,邏輯嚴密的,語言優(yōu)美的,適合兒童心靈發(fā)展的。
記得看過一部著名電影:主人公向法院要求一名小孩的撫養(yǎng)權,可他并不是孩子的父親。“你的理由呢?”法官問道。“我……我睡覺前給他讀書。”男人說。“他給我讀書。”孩子說。
段武寬自我的誕生
xx年10月13日 13:40 《捕捉兒童敏感期》
在古希臘的一座神廟里刻著一句名言:“認識你自己”。知道這是什么意思嗎?
兒童與成人的斗爭,向來都是一種本質的分歧。你要成為你,是嗎?但我要讓你聽我的,不然,要受到懲罰。尤其是那些在權威中(權威指對別人在行為和心理上進行控制的)長大的父母,控制兒女,是他們永遠無法改變的心理病。所以打自己孩子的父母,童年時,必遭他父母的打罵。
關于“我思”這樣一個人本質的問題,從古至今談論不休。然而“我思”的本源卻在于,你童年期的自我是否已經形成了,否則你沒有你。你是你媽媽、爸爸,你是你爺爺、奶奶,你是你的老師,你是知識的附產品,你從形成自己時就喪失了體驗世界的機會。你不是你時,你就是別人或者多個人的贗品,你存在的價值、高貴、意義、創(chuàng)造性就沒有了。
如果有人告訴我,嬰兒從出生起同世界是一體的,如果你觀察了,你一定會相信。但讓你最震驚的是,嬰兒成長到2歲時,甚至根本不到2歲,他就開始發(fā)現(xiàn)自己同世界實際是分離的。自我就這樣開始悄沒聲地走了過來。
我想,我應該首先說說“我”對于人的意義。在心理學中,“自我”(self)大概是一個被廣泛提到的一個詞匯,也是一個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詞匯。
“我”為什么在人成長的過程中如此之早地就自然地出現(xiàn)在人出生后的一年多,然后這個“我”將困繞你一生。
弗朗西斯·克里克(英國)在他的《驚人的假說》中這樣說:“從感覺上講,大腦所獲得的通常是與外部世界或身體其他部分有關的信息。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所看到的那些東西都位于我們的外部,盡管負責擔任‘看’的神經元位于腦中。對許多人來說,這是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世界’位于他們的身體外,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們所知道的),世界又完全位于他們的腦中。這對你的身體來說也是正確的,你對它所了解的不是附于你的頭上,而是位于你的腦中。”基于以上的內容,我相信人有一種成為自己的先天性的需求和目的性追求。因為這一點,幼兒從2歲開始,就驚人地以自我為中心。0——6歲兒童(有的孩子一直持續(xù)到12歲)他幾乎將他全部的熱情和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構中。因此皮亞杰才斷言0——6歲的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如果沒有這樣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你就永遠無法形成自我,最后也無法走出自我,同時也就喪失了“我”與他人、社會分離的機會。“我”就喪失了獨立、意志自由。這樣成長大的人,無法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準確的把握,常常感到孤獨、失助、沒意思、消沉、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