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臺梭利教育:捕捉兒童的敏感期
兩歲半的胖胖是我們班的新生,他最大的興趣就是模仿孫悟空。有一次,我親了一下懷里的他:“哈哈,被我親到了吧!”我以為他會開心地笑,沒想到他一語驚人:“妖精才會哈哈地笑,孫悟空是哼哼地笑!”
胖胖每天帶著金箍棒來幼兒園。他認定自己就是孫悟空,把打妖除魔視為己任。一天,婁域帶著奧特曼的面具在后院里玩,被胖胖追打得滿院跑,說是要打妖怪。平時胖胖的一言一行也都模仿孫悟空,與小朋友有沖突時就說:“看俺老孫怎么收拾你!”回家時則對我說一句:“師傅,老孫告辭了!”
為了幫他建立正確的概念,我反復跟他說這個世上沒有妖怪,也讓班里的每個孩子都告訴他“你是胖胖,不是孫悟空”。剛開始他并沒有理會,可大家都這樣說的時候,他一下子委屈地哭了。那一刻,我開始懷疑自己這樣做是不是正確,我不能肯定他的狀態是一種單純的模仿,還是一種神游。(徐穎)
點評:
兒童向往做神通廣大的“超人”。大多數孩子都曾想像過自己是孫悟空,有些孩子收集孫悟空的書,畫孫悟空,反復看電視劇《西游記》。
兒童有神的敏感期,崇拜神,熱切地認識神,搜集神的故事;想像神,進一步夸張和設想神,編織神的神話;希望神在現實中出現、想像自己和神在一起,想像或期待自己就是神,神游天下。當兒童不能把自己和故事分開時,就會認為自己就是那個神。把這個現象稱作神游最名副其實。根據兒童發展是人類發展縮影的理論,我們可以從現存的神話和宗教以及一些供奉神的原始部落印證這一點。
四五歲或者更早一點,兒童就會根據自己的心理狀態去崇拜一些偶像。通過觀察我發現,那些成長在強權中的兒童崇拜強大的、有暴力傾向的神,這有點像人格替換,借助強大的神去面對強大的父母和老師;那些生長在平和環境中的孩子,會崇拜智慧和美麗的神。
這個年齡段的兒童正處在身份確定的敏感期,他會選定一個偶像并時時模仿。“我是忍者神龜!”“我是超人。”我常常聽到這些話。通過吸收偶像的人格特點,兒童建構自己的人格狀態,最終形成自我。我們推想胖胖也可能正處在這一時期。 這個敏感期過去后,你再這樣叫他,他可能會不高興,會說:“我就是我。” 我們要和孩子一起度過人類的童話期,幫他走向成人。
班上來了個兩歲半的小男孩,名字叫“小浪底”。他長得很恬靜,再加上這么個不一般的名字,我忍不住格外關注他。
由于不適應新的環境,“小浪底”剛來的幾天里總是哭,特別是早晨媽媽離園時,他撕心裂肺的哭聲總讓媽媽一步三回頭。媽媽走后,他才能逐漸恢復平靜,但除了讓老師抱外,拒絕與任何人交談。
我試圖接近他,在任何一個能見到他的機會都向他微笑。漸漸地,他也向我報以微笑。他的笑很有意思,笑容收得特別快,但非常純真。
那天吃午飯時,我發現“小浪底”孤零零地坐在小桌旁,看著周圍來來往往的小朋友,當他把目光轉向我時,我向他招了招手。令我驚喜的是他也向我友好地招招手,動作很優美。我又向他回報了一次招手,他也回報了我一次,并向我這邊走來。
那天以后我開始與他交談。他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適當的場合,我們以招手傳遞彼此的信任,那感覺真好!(閆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