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臺梭利教育:捕捉兒童的敏感期
2歲9個月前后,貝貝對電子琴開始著迷。表姐彈琴時他專心致志在旁邊聽。回家后打開家中的電子琴,讓我教他彈,我不會彈,他就自己在琴鍵上按,有時是坐在電子琴旁邊,聽琴上存的曲子,有一次聽著聽著,竟爬在琴上睡著了。
一次老師來看他,他竟然趕緊坐到琴凳上,學著表姐的樣子彈了起來,盡管是“亂彈琴”,可他小手快速滑動琴鍵的情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段時間,一天我參加同事孩子的婚禮,酒喝多了,回家直吐。貝貝跑過來問:“爸爸,你怎么吐了?”我說:“爸爸喝多了。”“爸爸怎么喝多了?”“貝貝別問了,爸爸難受。”兒子用小拳頭捶著我的背:“爸爸,你吐吧,吐吧!”
昏睡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躺在床上,貝貝跑過來問:“爸爸,你昨天怎么吐了?”“爸爸喝多了,難受。”“爸爸,你怎么難受?”見我不回答,他問:“爸爸,你病了嗎?”我點點頭。
他跑走了。不一會兒來到我床前,手里拿著前幾天我感冒時吃的藥:“爸爸,你病了,要吃藥”。我說:“行!”接著他又跑去倒水。我知道感冒藥并不對癥,但還是毫不猶豫地把藥吃了下去。
快3歲時,貝貝開始喜歡和我一起干家務。給我喂飯、洗腳、擦臉,幫我洗衣服、晾衣服、擦地、洗碗、收拾碗筷、和面,我干什么他干什么。一天我給他量身高,他說:“爸爸,我也給你量量。”一本正經地接過尺子,抽出三、四十公分長,學著我的樣子比劃了幾下,然后對著尺子胡亂念:“3045678910 。”表情極為認真。
一天早上,貝貝站在窗臺上看馬路上來來往往的大小汽車,問:“爸爸,那個大巴士怎么不走了?”“大巴士在接人。”“為什么接人?”“那些人要上班。”“為什么上班?”“他們要賺錢。”“賺錢干嗎?”“賺錢買好吃的。”“爸爸,我長大了也要賺錢買好吃的給你吃!”
3歲2個月以后,他和我睡在一個床上時,總要睡外邊,讓我睡里面。還要摟著我的臉說:“爸爸,我睡外面,你睡里面。你睡外面會掉下去的,我不怕掉下去。”這都是我對他說過的話,現在他反過來都用到了我身上。為此他真掉下去了兩次,可他就是堅持睡外面。
兒子的秩序感我是偶然發現的。2歲5個月時,帶他回爺爺奶奶家吃早飯,貝貝生氣地沖著爺爺喊起來,小手向前伸著,很傷心的樣子。我趕緊過來問他怎么回事 ,他說爺爺穿了爸爸的黃拖鞋!堅持要爺爺脫下來讓我穿,原來他認為我第一天穿的拖鞋就是我的,不能搞錯!于是,全家人重新換了一遍拖鞋。以后的三四天,只要一看見別人穿了那雙黃拖鞋他就會大喊,直到人家脫下來才罷休。
一天,我騎車帶貝貝去廣場。他一下就記住了從家到廣場的路,第二次再去時必須走上次的路。自行車也必須放在同一個停車場,并且必須“十分準確”地放在原位,車的姿勢也不能有改變,否則就會鬧。在外面吃飯,我的自行車也要象旁邊的車子那樣放:“爸爸,像這個自行車那樣放,車把兒掉過來!”比看車的還嚴格。過馬路遠遠看到紅燈他就讓我下車,直到綠燈亮了才讓我走。
中國有句老話,“3歲看大,7歲看老”。過了3周歲生日后,兒子貝貝能復述一個場景,而且能編幾句故事了。一天,他非要去樓下的田田家玩。我說:“你想在田田家玩就去吧,我自己上樓。”田田媽后來告訴我,貝貝在她家很拘束,站在玩具旁不敢動。勸了他幾次,才放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