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教案全集
詩的韻律節奏也饒有特色。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感情旋律極其悲慨激蕩,但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蘊,雋永。詩的內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看來卻是自然的、平和的,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律,有節奏,而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揚抑回旋。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又平聲庚韻起首,中間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后以仄聲遇韻結束。詩人把陽轍韻與陰轍韻交互雜沓,高低音相間,依次為洪亮級(庚、霰、真)──細微極(紙)──柔和級(尤、灰)──洪亮級(文、麻)──細微級(遇)。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嘆,前呼后應,既回環反復,又層出不窮,音樂節奏感強烈而優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又是切合著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宛轉諧美。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創制者是誰,說法不一。或說“未詳所起”;或說陳后主所作;或說隋煬帝所作。今據郭茂倩《樂府詩集》所錄,除張若虛這一首外,尚有隋煬帝二首,諸葛穎一首,張子容二首,溫庭筠一首。它們或顯得格局狹小,或顯得脂粉氣過濃,遠不及張若虛此篇。這一舊題,到了張若虛手里,突發異彩,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時至今日,人們甚至不再去考索舊題的原始創制者究竟是誰,而把《春江花月夜》這一詩題的真正創制權歸之于張若虛了。
聲律風骨兼備的盛唐詩
教學目標:
1.感悟盛唐詩歌“聲律風骨兼備”的特點及其闊大雄渾、豪邁恢宏的藝術境界。
2.初步熟悉王維、孟浩然和高逋、岑參的生平事跡及其詩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邊塞詩派和山水田園詩派的風格差異。
教學過程:
專題總論
盛唐詩歌就時間上來說,是指開元、天寶至大歷初年的詩歌。就詩歌特征來說,主要是指盛唐詩人所創作的具有昂揚雄渾、闊大恢宏的盛唐氣象的詩歌。
所謂“聲律風骨兼備”是就這一時期的詩歌內容和形式而言的。
盛唐詩歌的風骨主要包括:
①詩人們能從觀察宇宙歷史的發展規律的高度對時代與人生進行積極思考;
②詩人們在追求建功立業的道路上,顯示了強烈的自信心和錚錚傲骨;
③崇尚獨立人格和高潔品質,這使他們的追求功名的熱情少了些庸俗氣,具有了理想的光彩。
盛唐詩歌的聲律完備主要是指律詩體裁的成熟和普及,詩人們已經能嫻熟地使用這一體裁表情達意并且將它發揮到了極致(杜甫是典型代表)。古體與律詩的截然劃分,以及歌行與絕句的興盛,都是盛唐詩歌達到高潮的標志。
盛唐是流派紛呈,風格眾多,體裁和形式成熟、完備的時代。社會各方面的現實生活,都在詩人的筆下以各種體制和風格得到充分的反映,
文學史家習慣按題材來劃分流派,他們有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田園山水詩人,描寫幽靜、寧謐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參、高適為代表的邊塞詩人,歌頌從軍報國,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慨。
最杰出的代表:李白、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