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教案全集
2.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這兩句寫社會心理的變化。在封建社會里,人們重男輕女,生男則喜,生女則悲;可是現在不同了,反以生男為“惡”,生女為“好”。這種變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負擔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實造成的,反映了人們心靈受傷害之深。這樣的不平常的心理變化實際也是對統治者窮兵黷武政策的有力控訴。
3.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明確:連續的四個動作,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的動作神態表現的細膩入微,詩人筆下,灰塵彌漫,車馬人流,令人目眩;哭聲遍野,直沖云天,震耳欲聾!集中展現了上萬家庭妻離子散的悲劇,也表現了對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對人民命運的關切。
㈢四讀詩歌,鑒賞技巧
1.生動的場景描寫。詩的開頭寫士兵家屬前來送別的場面。前兩句為“賓”,寫出征士兵。“轔轔”“蕭蕭”是聽覺形象,令人有人馬雜沓之感,可以想見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視覺形象,表明一切準備就緒,只待一聲令下就要出發。后四句為“主”,寫士兵家屬,突出地描寫了他們的動作細節。“走”,表明這些人聞訊后立即跑了來,心情萬分急切。他們料定,很可能這是生離死別,所以一見面就“牽衣”而泣,“頓足”而呼;待到隊伍出發了,他們攔在道上,不讓自己的子弟離去,而且哭得更厲害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了震天巨響,仿佛吞沒了一切……詩人用這些細節給這個場面渲染了極其凄慘的氣氛,借此表達了人民對無休止的“開邊”戰爭的怨憤,使這首詩具有明顯的傾向性。
結尾寫青海戰場的景象,好像是用攝影機拍下的一個全景鏡頭:漫山遍野,白骨縱橫,在陰沉的天色和蒙蒙細雨中,不時地閃出磷火,傳來凄厲的鬼哭聲。如此陰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詩人這樣來描繪古戰場,其意仍在諷今——揭露“開邊”政策的罪惡,頗能發人深思。
2.巧妙構思。詩人通過設問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滿腔悲切和哀怨的傾訴。前文的凄慘場面 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悲切自訴是詩人親耳所聞,增強了詩的真實感。“點行頻”是全詩 的“詩眼”,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征夫犧牲、土地荒蕪的根源。接著,由征夫之口, 從三個方面控訴了戰爭造成的巨大災難。最后,又以哀怨的語調,描述了古戰場上的悲慘現 實。其情其景與開頭悲愴場面相呼應,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盡情抒發,唐王朝窮兵黷 武的罪惡得以淋漓盡致的揭露。
3.善用口語。這首詩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選用了樂府體裁,運用了俗語口語,加上民歌中常見的頂針修辭格,讀來清新自然,明白如話,造成回腸蕩氣的藝術效果。
五.拓展延伸
關于杜甫的詩,歷代都有名家評論,尤其對“詩史說”,幾乎每一大家都要論及,你從這首詩的哪些詩句可以看出這一特色?
【參考】杜甫作為一個愛國主義詩人,他的政治抱負是“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永無休止的東征西討,擴大疆界,使得民不聊生,這與詩人的政治抱負背道而馳,他雖也算世宦之家,但困守長安的屈辱生活,使他飽嘗生活的艱辛,受盡了達官貴人權勢者們的冷眼,因而開始不自覺地向人民靠攏。當他親眼目睹征兵征夫那撕裂人心的場面時,不禁悲從中來。《兵車行》便油然而生。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這樣一個悲慘的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