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教案全集
生乏黃金枉畫圖,死留青冢使人嗟。
【注釋】漢代長安附近的月亮,月光照著昭君。一走上去玉門 的道路,從此去向天涯再也不會歸來。漢代的月亮還是從東海出來,可昭君嫁到西方 沒有回來的日子。長年嚴寒的燕支山只有雪當作花,美麗的昭君憔悴了,湮沒在胡地 的風沙中。活著時她沒有黃金送人,致使畫師將她畫丑。死后留下了青冢使人嘆息。
明確:同樣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為題材,李白和杜甫這兩首詩各有特色,基本上能體現兩人不同的藝術風格:李詩飄逸,杜詩沉郁。兩人都對王昭君的不幸充滿了同情,但杜詩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這一步,還進一步表達了沉郁怨憤之情。詩一開始,就似有千鈞之力,有千巖競秀、萬壑爭流之勢,以致古人說:“昔人評‘群山萬壑’句,頗似生長英雄,不似生長美人。”李詩第二聯是“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而杜詩則更沉郁,“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生前寥落,死后孤寂,寫得何等入骨。最后兩聯,兩詩都寫出了凄婉的氛圍,而杜詩中因為用了“空歸”、“月夜魂”、“千載”、“分明”等詞語,就更顯得凄涼。
七.課時小結
從我們學習的幾首律詩看,杜甫善于吸收前代實踐成果,不斷積累藝術經驗,在五七律上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因而他的律詩格律最為完備,結體謹嚴,對仗工整,聲調和諧,語言精練,感情飽滿,許多詩歌成為千古絕唱。
八.作業布置
⑴背熟《詠懷古跡(其三)》
⑵預習“創新求變的中唐詩”
創新求變的中唐詩
教學目標:
1、 初步了解“安史之亂”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對詩人的人生及詩歌風格的影響。
2、能夠了解本專題詩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風格特征。
3、初步體會中唐詩歌風格的多姿多彩的風貌特征。
教學設想:
中唐詩壇流派眾多,風格多樣,以開拓創新為主要創造傾向。對本專題所選六首詩歌,可結合詩人的總體風格逐一進行鑒賞。教學方法以自學、討論為主,誦讀訓練貫穿始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自讀《寄李儋元錫》
1、結合注釋①了解作者及創作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時節,韋應物從尚書比部員外郎調任滁州刺史,離開長安,秋天到達滁州任所。李儋,字元錫,是韋應物的詩交好友,當時任殿中侍御史,在長安與韋應物分別后,曾托人問候。次年春天,韋應物寫了這首詩寄贈李儋以答。
在韋應物赴滁州任職的一年里,他親身接觸到人民生活情況,對朝政紊亂、軍閥囂張、國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體的認識,深為感慨,嚴重憂慮。就在這年冬天,長安發生了朱泚叛亂,稱帝號秦,唐德宗倉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復長安。在此期間,韋應物曾派人北上探聽消息。到寫此詩時,探者還沒有回滁州,可以想見詩人的心情是焦急憂慮的。
2、初讀詩歌,理解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