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教案全集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煞費苦心的“千尋鐵鎖”也不能挽回敗局,不情愿地沉入江底,吳軍望風而逃,石頭城上投降的旗幡早已高高掛起。“沉”和“出”二字分別點出孫吳政權氣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頹勢和垮敗時的驚慌失措之丑態,用的傳神精道。東吳敗亡雖是由興盛走向衰亡的特例,但有了后面“人世幾回傷往事”的照應,便有了普遍意義:不論是什么樣的人掌權,若不按社會發展規律和執政規律辦事,失去民心這個最根本的東西,都會由興盛走向衰亡,這是不可抗拒的鐵的法則。
“人世幾回傷往事”與“從今四海為家日”相互映照,看似平常之語的交匯,卻如天頂之上炸響的驚雷,在遙遠的天際久久回響:盡管現今河山一統,四海一家,可是有誰又能保證那令人悲傷的往事不再重演呢?
“山形依舊枕寒流”從字面上看是冷峻無情,實則反映出的是詩人對李唐王朝“四海為家日”表面繁榮所掩蓋的深深危機的深深憂思。
“故壘蕭蕭蘆荻秋”與“山形依舊枕寒流”相疊,讓人們仿佛聽到看到了詩人面對浩浩江天發出的浩浩慨嘆:人世真的就不能長治久安,走出“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怪圈和周期嗎?一個“寒”字的嵌入,更是含蓄委婉地表達出詩人不隨波逐流的冷靜頭腦和關注天下興亡的赤子之情,使得縱論千古的豪放中回蕩出一股感人至深的沉郁之氣。故而,清代薛雪在《一瓢詩話》中說本詩:似議非議,有論無論,筆著紙上,神來天際,氣魄法律,無不精道,一生杰作,壓倒元(稹)白(居易)。“人世幾回傷往事”若有上下千年,縱橫萬里盡收筆底。
4、課文小結詩:人將批判的鋒芒直指地方格局勢力,懷故意在嘆今,警告當權者別忘六朝覆滅的歷史教訓。
5、課后作業
背誦本詩,預習新課。
第三課時
一、學習《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1、導入課文。
白居易所處的中唐是一個多難的時代,他從十多歲開始,即因戰亂而離家四處飄泊。德宗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軍(治所在開封)節度使董晉死,其部下舉兵叛亂。繼之彰義軍(治所在汝南)節度使吳少誠亦叛,唐朝廷不得不發兵征討,河南一帶再次淪為戰亂的中心。由于漕運受阻,加上旱荒頻仍,關內(今陜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肅一部分地區)饑饉十分嚴重。就在這一年秋,白居易為宣州刺史所貢,第二年春在長安考中進士,旋即東歸省親。這首河南經亂書懷的詩,大約就寫于這一時期。
2、整體感知本詩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在這戰亂饑饉災難深重的年代里,祖傳的家業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羈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鄉田園,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的道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