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教案全集
時間:軍隊開拔之時。
地點:咸陽橋畔。
背景:在通往西去的咸陽橋上,馬嘶鳴、車隆隆地疾馳而過,風煙滾滾,甚囂塵上。
前景:被征發的人已經全副武裝,配好弓箭就要開赴邊塞。此一去生離死別,難以回還。因此,征夫的家屬,不顧一切地在行人中間雜亂地奔跑,尋找即將遠去的親人。
特寫:她們拉扯著親人(丈夫、兒子,或父親)的衣衫,捶胸頓足,堵塞在咸陽橋上,放聲痛哭,悲痛欲絕。
淡化:哭聲蓋過車馬的轟鳴嘶叫之聲,穿透覆在橋上的滾滾塵土,直沖上云霄。
這是一個藝術的鏡頭,其中“爺、娘、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極形象地表現了人呼天搶地、難舍難分,留戀、悲憤、絕望的感情,給讀者以動作神態和視聽上的極為強烈的感受。它具體、客觀、逼真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據《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記載:天寶十載(751年)四月,鮮于仲通討南詔,將兵八萬,至西洱河,大敗,死者六萬人。制大募兩京(長安、洛陽)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雖然不能肯定地說《兵車行》就是再現了這一段史實,但可以想見唐明皇大肆開邊,連年戰爭,這樣觸目驚心的場面的確是存在的。
接著作者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切入這個場:“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這個過者就是作者自己,他既目睹,又耳聞:“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點行頻”一句話,一針見血地點明了問題的實質,頻繁的征役是造成妻離子散、田園荒蕪的根源。戰爭給人們帶來無邊際的災難,從時間上看,人未成年就要防河,歸來滿頭白發還要戍邊。人的一生都在戰爭中度過去了,這在杜甫后來寫的“三吏”“三別”中更明顯、更深刻地表現出來:新婚夫婦結婚頭一天便被迫分離,白發老翁也難免被征,老翁不在老妻也得去頂替,更慘的是未成年的中男也要被征去打仗,還有那些單身漢,無家可歸,就是戰死沙場,也無人掛念,無人吊念。從空間看,從“北防河”到“西營田”,要在廣闊的邊境上與吐蕃、南詔作戰,而在中原內地“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牟轁M地,人煙稀少,一片凋敝的景象。“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秦兵歷來以勇于攻戰著稱,驅使他們上戰場就如同趨趕雞犬一樣,家中壯勞力都被抓丁,那么,縱使有強健的婦女能把種子播下去,而沉重的賦稅,殘酷的剝削,使人無力招架,田間無人管理,又怎能長出莊稼?
通過行者的一席話,由眼前推及全國,戰爭遙遙無期,時間之長,范圍之廣,不僅形象地反映了唐王朝擴邊狀況,也說明了如此戰爭,是唐王朝的人力、物力、財力所無法支持的。這就是從軍事、經濟、政治角度上顯示了大唐王朝將要滅亡的前兆。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這里又是一個細節描寫。反語表示出征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使讀者深切地感到統治者對人民的精神壓迫。然而壓是壓不住的,這不滿、這怒火終究是要爆發的,役者忿忿地告訴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