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教案全集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自古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這憤恨的語言,句句與前面相呼應。去年守邊者未歸,今年又來征兵,這與橋頭的場面呼應;人走田荒,縣官逼租,與上面“禾生隴畝無東西”相照顧;而相信生女比生男好,一反古代社會的傳統觀念,表現了一種變態心理,一則說明戰爭給人們心靈造成嚴重的創新,一則是對開邊未已的反抗。不信嗎?上面說道“邊庭流血成海水”,這里展現出邊塞陰冷、可怕的圖景:“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好男兒白白地死在邊塞,秋風長鳴,只有衰草與之作伴。這是多么悲慘的現實,然而也正是“開邊未已”“點行頻”的結果。役者的控訴低沉悲憤,與前面喧囂的哭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從全篇來看,詩人感情抒發得酣暢淋漓,借送別的場面,激憤地控訴了統治者窮兵黷武的罪惡,闡發了他反對不義戰爭的思想,借詩歌批評時政,說出人民敢怒不敢言的心里話。所以,我們說《兵車行》不僅僅記述了當時征兵服役的一個告別場面,是史書記載的一個佐證,一種情緒,發出了那個時代人民反戰的強音。
《兵車行》給杜詩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從此,杜詩不僅記錄了自己的經歷,也記下了那個時代的歷史,詩人的前途命運與唐王朝興衰的歷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杜甫較其它同時代的詩人更深地植根于人民的土壤中,又站在時代的最前面,因此,讀杜詩總給人以“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六.作業布置
⑴背熟《兵車行》
⑵比較李白杜甫詩歌風格的差異
參考:⑴詩歌題材——杜甫的詩歌由于深受儒家忠義用世思想的影響,現實感很強。他的目光始終關注著天下蒼生、社會國家。不論是“三吏”、“三別”,還是《麗人行》、《兵車行》;也不論是《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還是《登岳陽樓》,杜甫所寫的無不是那一個時代的民情世態,發的無不是深沉懇摯的家國之慨。所以,他被稱為“詩史”是當之無愧的。李詩以濃郁的浪漫主義為基本特征,其題材是廣闊的,多變的,甚至是離奇的。天上人間、陸上海底、神話歷史、夢幻現實,莫非其筆觸所及。
⑵抒情手法——作為“詩史”,杜詩的長于敘事描寫是顯而易見的。杜甫善于將深刻的歷史事件、人生經歷用遒健形象的筆墨描寫記錄下來,主體的情感就滲透在其敘事的字里行間,顯得比較深沉含蓄。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成功地截取了茅飛、群童抱茅以及夜雨屋漏等幾個耐人尋味的場景,進行細致藝術的刻畫表現,最后才發出一聲長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事顯情發,嘎然而止。《石壕吏》更是以一個目擊者的身份娓娓道來。始終未發一句感嘆,最后只寫道:“天明語聲絕,獨與老翁別。”無限悲憤化為一個凄慘的離別情景,而其藝術感染力有增無減。詩人胸中那股抑郁不平之氣,對統治集團內部黑暗的強烈不滿,及對國家命運、蒼生疾苦的滿懷憂慮之情,在詩人筆下表現得異常深沉婉曲。憂愁郁結,卻往往欲吐還咽,柔腸百轉,真正體現其“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