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
教學活動建議
·從多元文化的視角進行繪畫藝術的主題賞析,從中了解和感受經典作品的內涵。
·欣賞不同類別的現代設計作品,感受其不同手法與形式感。
·欣賞現代廣告藝術作品。感受和分析作品的創意和方法。
·了解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比較其不同的造型和裝飾趣味。
·欣賞我國書法、篆刻的代表作品。
·欣賞現實生活中的優秀雕塑作品,了解雕塑語言的特征。
·欣賞建筑經典作品的形式美,體會建筑與人的關系,認識建筑所蘊含的人文精神。
·選擇自己喜歡的園林、文化廣場或環境藝術設計作品,從形式美的角度進行評價,并與同學交流。
·了解美術作品作為商品的價值,并發表自己的看法。
·邀請當地美術家和民間藝人來學校進行展覽和交流活動。
·參觀美術館、博物館,訪問藝術工作室或藝術作坊,了解美術展覽的方式及藝術作品的制作過程。
·以聯系、比較和歸納等方式,通過欣賞經典作品了解中外美術發展的概況。
·介紹中外美術史中的重要畫派及其代表人物。
評價建議
·能否主動地學習欣賞的方法,并具有初步的鑒別、評述能力。
·能否通過查閱資料、個人體驗、集體討論、觀摩和評述等方式,領悟美術與生活的關系,探究美術的文化價值和意義。
·是否了解中外美術發展的概況。
·能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作品的意義和審美特征。
【綜合·探索】學習領域
▲調查、了解美術與傳統文化及環境的關系,用美術的手段進行記錄、規劃與制作;通過路學科學習,理解共同的主題和共通的原理。
教學活動建議
·配合班隊活動以及學校的藝術節、運動會等活動,策劃、設計、制作會標、海報或進行ci設計,并通過評選運用于該活動中。
·根據學校或社會的時事新聞,創作有關漫畫、宣傳畫,布置專題展覽或開展討論。
·選擇語文、英語、歷史課本內容編寫劇本,設計、制作面具、服飾,布置場景,并表演故事劇。
·結合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中的知識,利用生活中的廢舊材料,設計、制作出有創意的立體造型或活動模型,裝飾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園環境。
·調查、了解美術與人類生存環境的關系,按社區或村莊的功能,考慮環保、居住、休閑、健身和景觀等需要,設計未來發展規劃圖或制作模型。
·收集本班級的各種資料,設計出班級主頁和學生個人的網頁,組成班級網,參與網絡的交流。
·針對一個社會性主題,從跨學科角度加以理解和表現。
·針對一個共通的原理和法則,從跨學科角度加以理解和表現。
評價建議
·是否積極地參與探究性的活動。
·能否用文字、圖像等形式記錄調查與思考的結果。
·能否積極地動腦筋,結合其他課程以及在生活中所獲得的知識,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
·能否積極地動腦、動手,用美術等形式傳達自己的思想或意見。
·能否通過討論或采用書面的形式,發表自己對探究過程的感受和體會。
·能否與同學進行良好的合作。
第四部分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課程的改革不僅是內容的改革,也是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重視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為了更好地實施本《標準》,提出如下教學建議。
1.美術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應當遵循審美的規律,多給學生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進行比較。教師不要急于用簡單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悟和認識,而應當通過比較、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體驗、思考、鑒別、判斷,努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