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
(二)以學生學習活動方式劃分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究性
本次課程改革,要改變單純以學科知識體系構建課程的思路和方法,從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角度,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來劃分學習領域。因此,本《標準》劃分了“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
美術學習活動大致可分為創作和欣賞兩類。盡管創作和欣賞都涉及外化和內化兩種活動特征,但創作更傾向于外化,欣賞更偏重于內化。由于美術學習具有操作性的特點,所以創作活動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為了便于學習,本《標準》將創作活動再具體分為“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兩個學習領域。“造型·表現”是美術學習的基礎,其活動方式更強調自由表現,大膽創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認識。“設計
.應用”學習領域的活動方式既強調形成創意,又注意活動的功能目的。外化性行為特征是上述兩個學習領域的相同點,而區別在于前者更注重自由性,后者更注重功能性。“欣賞·評述”這一學習領域則更注重通過感受、欣賞和表達等活動方式,內化知識,形成審美心理結構。
綜合性學習是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新特點,是美術課程應該具有的特征,也是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個難點。為此,本《標準》特別設置了“綜合·探索”這一新的學習領域。“綜合·探索”
學習領域提供了上述美術學習領域之間、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現實社會等方面相綜合的活動,旨在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探究發現能力。
上述四個學習領域的劃分是相對的,每一學習領域既各有側重,又互相交融,緊密相關,形成一個具有開放性的美術課程結構。
(三)在保證基本規定性的同時,給予教師更大的教學空間
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應努力體現義務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證每個學生接受美術教育的權利。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要讓全體學生參與美術學習,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因此,本《標準》沒有沿襲羅列具體知識點的方法,而是制訂導向性的內容標準,并提出一些具體的教學活動建議,幫助教師引導學生向內容標準要求的方向發展。不同地區的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和條件,選擇和采納這些教學活動建議,甚至還可以自己創造新的教學活動方式,從而使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加靈活,更具主動性和創造性。
(四)注意《標準》實施的可行性
美術教師是本《標準》最重要的閱讀者和使用者。為了幫助教師領會此次美術課程改革的精神,本《標準》對新的觀念和方法,提供了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案例,以便教師能舉一反三,創造性地實施《標準》。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階段目標
本《標準》的階段目標具體從“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加以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