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教版七年級政治上冊全冊教學設計3
狂歡節:2月中下旬,發源于德國,盛行于巴西。
奔牛節:7月6日至14日,西班牙的傳統節日,此時,大街上人、牛共同追逐奔跑。
愚人節:4月1日,人們常常組織家庭聚會,用水仙花和雛菊把房間裝飾一新,這一天人們會送假禮品,或祝賀“圣誕快樂”或“新年快樂”。如今的愚人節在美國已主要是淘氣的男孩子們的節日。
情人節:2月14日,是一個充滿浪漫色彩的全球性節日,相愛的男女在此節日之際互贈鮮花、糖果,和各種精美的禮物以此更增進彼此的感情。
萬圣節:10月31日,又稱“鬼節”,兒童們縱情玩樂的好時候,是孩子喜歡的節日。
感恩節: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慶祝豐收,感謝上帝的恩賜。
母親節: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感謝母親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
父親節:6月的第三個星期天,感謝父親的養育之恩,以及父親為家庭和社會所做的貢獻。
②、風俗習慣:
在印度尼西亞,至少學會唱一首歌,在正式聚會結束時,人們會輪流單獨唱歌;在沙特阿拉伯,盡管男人們在打招呼時會親吻對方,但他們不會當眾親吻婦女;在保加利亞、尼泊爾等一些國家搖頭表示稱贊,點頭表示不同意;在日本不要把菜湯和飯拌在一起吃,因為這是喂貓的;在東南亞一些國家不能隨便撫摸小孩子的頭頂,坐著不要蹺二郎腿;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在齋月里,日出之后,日出之前不能吃喝。在與外國朋友交往時若不注意當地國家的風俗習慣,會使人誤認為對他們不尊重或鬧出笑話。
③、禮節和忌諱:
在國際交往中,人們經常通過贈送禮品來表達謝意和祝賀,以增進友誼。給外國友人饋贈禮品要考慮受禮人的民族特點。贈禮要適時,一般當面為好,既要說明寓意、特點與用途,又要說明它是你精心選擇的,不要畫蛇添足地說什么“小意思,實在拿不出手”等等,這種過謙的說法會大大減低禮品的分量。(與中國人的習俗不同),在西方國家接受禮物后應即刻表示感謝,并當面打開看,不論其價值大小都應對禮物表示贊賞。
在印度不能送牛制品,因牛在那里是神圣的東西;在日本不能隨便送鮮花,因為鮮花只能在求婚、生病或死亡時用,荷花是祭奠用的,禮品包裝要精心打理,不能為綠色,不要有狐貍的圖案,因為這種動物狡猾、貪婪;去美國人家中做客一般不必備厚禮,帶一些小禮品如鮮花、美酒或工藝品即可,如果空手赴宴,則表示你將回請;在阿拉伯國家,不要送古代仕女圖,因為阿拉伯人不愿讓女子的形象在廳堂高懸。
不同國家對禮品數字、顏色、圖案等都有諸多忌諱,如日本、朝鮮對“4”視為預示厄運的數字,而對“3”、“5”、“7”、“9”等奇數和“108”等數頗為青睞,對“9”及“9”的倍數尤其偏愛。(但日本人不喜歡“9”)。許多西方人忌諱“13”和“星期五”,碰巧在同一天時,這一天就被西方人稱為“黑色星期五”,不舉行任何活動。日本人視綠色為不吉祥,忌諱狐貍和獾等圖案。德國人忌諱白色、棕色或黑色的紙包裝禮品。阿拉伯人忌諱動物圖案,特別是豬的圖案。英國人則忌諱孔雀圖案,因為在英國孔雀象征不道德的女人。
④、不同國家人們的見面禮儀:
歐洲各國——————————擁抱親吻
韓國、日本—————————深鞠躬
印度、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雙手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