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教版七年級政治上冊全冊教學設計3
(2)如何評價這樣的待人態度?這樣待人會產生什么后果?
(3)我們班有類似的現象嗎?為了改變這類現象,我們可以作什么努力?
第二步:小組發言人在班級交流小組討論結果。
第三步:各組把意見在全班交流后教師歸納。
(活動2)假如社會失去平等……
活動目的:幫助學生了解歷史上的不平等制度及其危害,人類追求平等的努力和斗爭,懂得平等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請學生設想假如整個社會不能保障平等,人們缺乏人格平等觀念,社會將會怎樣?然而以恰當的方式呈現教科書的材料及補充材料。
組織學生討論:世界上這些不平等制度和歧視造成了什么危害?你如何評價人們爭取平等的努力和斗爭?
老師歸納:今天,平等已經是全世界公認的共同價值,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從多方促進社會平等,保障人民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出示“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的圖片)
組織學生交流展示事先布置學生收集關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事例或法律條文。
(活動3)小甲的疑問
活動目的:使學生弄清楚“人生而平等”和人作為不同個體間的貧富、生理、名譽、地位等差異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引導學生理解“人生而平等”主要集中表現在人格和法律上。
社會上有的同學出身富貴,有的同學卻生活拮據,有的人體力超群,有的卻體弱多病,有的出生在首都北京,有的人卻出生在偏僻的小山村,人與人之間的差別那么大,為什么老師還會說,人生而就是平等的呢?
你能幫助小甲回答這個問題嗎?
學生發言,老師歸納總結。
(活動4)來自民工子女的聲音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做到平等待人,要有發自內心的對他人人格的尊重,要有客觀實事求是的態度。
讀書期間,無錫當地的同學對老師和他們本地的同學都很有禮貌,對老師也很尊重,可是每當與我們民工的孩子發生矛盾時,他們總會罵我們 “鄉巴佬”、“外地人”。他們的父母也總是不讓他們和我們一起玩,說我們外地民工的孩子都是壞孩子。老師還會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大聲地宣布哪些同學是外地人,需要交借讀費,哪些同學是本地人,不需要交錢。
“無錫當地的同學對老師和他們本地的同學都很有禮貌,對老師也很尊重,可是每當與我們民工的孩子發生矛盾時,他們總會罵我們‘鄉巴佬’、‘外地人’”。請你根據這點談談無錫當地的這些同學有沒有形成人格平等的觀念,為什么?
請你對“外地民工的孩子都是壞孩子”這句話談談自己的看法。
如果我們班就有這樣一位外地民工的孩子,你會怎樣與他(她)相處?為什么?
第二環節:討論交流 形成概念
1.尊重平等的人格
(1)每個人都具有天賦平等的人格:
每個人都具有同等的生命權利、發展權利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就是平等的內涵。每個人作為社會的成員,都具有在道德與法律上同所有其他人同等的地位。(2)平等的人格應該得到同樣的尊重:
每個人的人格是平等的,意味著每個人都應該受到同等的尊重。尊重他人意味著尊重對方平等的人格,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要求,是每個人應有的對待他人的態度和方式。不因為人們之間所存在的先天的或后天的差異而顯示不同的態度。這是一個有道德的人、正直的人應具備的待人之道,體現了一個人的可貴品質。
(3)平等待人是現代人的基本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