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版美術教案 (第三冊完整版)
教學重點:制作民間玩具七巧板;運用七巧板拼出“變形金剛”并進行裝飾。
教學難點:運用幾何形的組合方法 進行"組合物象"的想像與裝飾。
興趣點:玩“變形金剛”;設計制作七巧板;七巧板拼擺游戲。
觀察點:變形金剛的造型、色彩、變形的功能;七巧板的各種幾何形組拼過程。
教具準備:七巧板一幅;有關變形金剛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看一看:卡通片《變形金剛》。
說一說:變形金剛有什么特征?
找一找:組成變形金剛的基本要素?
玩一玩:我的變形金剛可以變成什么形象?
二、 課堂發展,體驗七巧板的奇妙之處。
出示七巧板,說一說對七巧板了解多少?找一找:七巧板有什么奇妙之處?共有多少個三角形、方形、平行四邊形?把五個三角形比較一下,看看有什么發現?
知識鏈接:
七巧板的發明大概起源于一千多年前我國宋朝。用七巧奪天工板可拼出許多圖形,所以人們稱它為“智慧板”。到了清朝,有位叫王其沅的人收集了許多七巧板拼成的圖樣,編了一本《七巧八分圖》。后來七巧板傳到歐美國家,使西方人對這備戰來自中國的益智游戲充滿興趣。
主要由七塊幾何形圖板組成,包括大三角形兩塊、中三角形一塊、小三角形兩塊、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各一塊。合起來為一個正方形,或者合起成一個長寬比為二比一的長方形。
做一做:臨摹書上“七巧板”,怎樣畫才能使各種形的邊線吻合?
將正方形白紙板按書中的七巧奪天工板圖樣劃線,注意每個幾何形的線與線相交點都必須是那兩條相交線的中點。畫好后,剪彩開即可。白色的紙板可以按機器人的形態、花紋進行描繪或著色。
想一想:在臨摹中發現了什么?各種形狀有什么特點?
擺一擺;①把自己想像中的變形金剛擺出來進行裝飾。
②把擺出來的圖形進行聯想,創作變形金剛的“變身形象”。
畫一畫:把拼擺的變形金剛進行裝飾、美化。
三、評價展示,課后延伸。
說一說:七巧板能擺出多少個“變形金剛”?
評一評:哪個變形金剛最美?為什么?
試一試:運用這些七巧板形狀看看自己能拼出多少個有趣的圖形?
找一找:有幾種玩法?
課后反思:學生通過引導,變形金剛畫得很有創意,但七巧板拼擺啟發還不夠,學生的想象力沒有得到充分的拓展。
第16課雜技小演員
教材分析: “不倒翁”是孩子們熟悉的民間玩具。教材以滑稽可笑的“七品芝麻官”導致入,讓學生在欣賞其簡練的造型,又能旋轉搖擺和按壓不倒的動態時,了解一些簡單的“底部重力作用”的科學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設計“不倒的雜技小演員”。運用紙材進行“畫、剪、卷、粘貼” 等活動或選擇各種材料設計一個“不倒的雜技小演員”立體造型是本課重點,而“妙用材料”是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①了解民間玩具"不倒翁"的科學性和趣味性;②運用平面或立體材料,設計一個"扳不倒"的立體造型。
2、 過程與方法:①在“玩”中感受民間玩具“不倒翁”的科學性和趣味性;②在欣賞中感受“不倒翁”民間玩具的裝飾色彩、造型特點;③在探究中,解決材料妙用和組構“扳不倒”雜質小演員的立體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