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小學語文第六冊教學培訓
★★★學習詞語可以利用詞典來了解詞義,但又不能過于依賴注解,尤其不要讓學生背注解。因為許多詞語無論怎樣注釋,都無法準確表達它們的意思。所以我們反對讓學生抄寫辭典上的詞的概念,為了考試去死記硬背那些概念。具體的方法是:
(1)、結合本義,再聯系上下文。有的詞,尤其是一些成語,就要先把詞的本義弄明白,再結合上下文去理解。例如《田忌賽馬》中的“胸有成竹”本義:畫竹子時心里有一幅竹子形象。結合上下文做事之前已經有通盤的考慮(孫臏讓田忌再次與齊威王賽馬已經有贏的通盤考慮或打算)
(2)聯系語境,理解詞語。學習詞語要聯系上下文來理解,通過對詞語所在的句子的理解,依靠語境提供的信息來認知詞語,體會詞語的意思。例如:《中國石》中的“姍姍來遲”一詞,首先就得引導學生找出這個詞在文中所在的段落,然后理解帶有這個個詞的上下句子意思,最后結合句子得出詞義是:盡管春天早已經來臨,但春雨來得很晚。聯系上下文很容易明白,就不必多加解釋。例如《這個規矩不能有》(第77頁)警衛員見彭總發怒,他想辯解一下,就說:牌子上不是寫著休息嗎?聯系彭總發怒的情況和警衛員話的內容,就可以知道,他是在解釋事情的原因。由此可知,辯解就是分辯、解釋、說明情況的意思
(3)聯系生活,調動積累。學習詞語要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去理解詞語。例如《用冰取火》中的“恢復”這個詞,文中寫道“這團紅紅的火,恢復了探險隊員們的正常生活”就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凍僵的時候手腳會怎樣?烤火后,溫暖了,手腳又會如何。這樣學生一下子就明白“恢復”意思是回到原來的樣子或狀況。
(4)結合聯想(想像),理解詞語。例如浩瀚,(第23頁《小小的書櫥》)詩中說:我面對--廣闊的世界,浩瀚的海洋。如果查字典,詞義是:廣大,繁多,不但感覺抽象生硬,而且和詩句中的海洋相聯系,又似乎不夠貼切。不如直接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想象海洋的無邊無際,再聯系前面的廣闊的世界,就可以體會浩瀚的詞義了。
(5)、依漢字表意,推知詞義。學習詞語還可以根據漢字表意的特點推知詞義。例如滋潤(第2頁)正如春雨綿綿,不斷地滋潤著我幼小的心田。滋潤兩個字都有三點水,表示和水有關,聯系前文的春雨,就可明白詞義了。
(6)、也可以根據字義合成詞義。也就是詞素分解法。就是將一個詞中的每個字根據漢字表意推知其意思,或根據字之間的聯帶得出字意,或查字典知道字意,再將推知的字意串起來,合成詞義。《爸爸和書》中的“異口同聲”就可采用這種方法。
理解詞語的方法還可以通過畫面觀察、動手實驗,借助多媒體、造句等。但不管怎樣,理解詞語的幾種方法比較,最直接的應是看上下文理解,其次是通過聯想和想象理解詞義或者合成字義等其他方法,最后再考慮查詞典。值得強調的是,理解詞語的方法不是單一的,而應是綜合的。
學習詞語,無論是誰都有一個從認識到理解、從理解到會運用的過程。人們對一個新詞的認識,開始總是朦朧的,不確定的,隨著語言活動的進行,認識逐步達到清晰明確。因此不能把解詞、背注釋作為教學重點,要盡可能地在語境中檢驗學生掌握詞語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