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小學語文第六冊教學培訓
2、擴大朗讀訓練面。
朗續訓練,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別是中年級學生,有意注意持續時間還是不長,單調的閱讀方法只會使學生讀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適當地創設情境,創設氣氛讓學生愿讀、樂讀、爭著讀。如學生朗讀時放些相應的背景音樂,有時請學生配配畫外音,也可把學生的朗讀現場錄音進行比賽等等。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在理解的基礎上,創設情景:“小興安嶺是個美麗的花園,也是巨大的寶庫,今天有全國優秀少先隊員慕名前來一睹它的風采,誰能做個出色的導游,對全國優秀少先隊員介紹。”學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然后引導學生要想做好導游,首先要把課文讀熟,并要讀出感情來——讀出小興安嶺的誘人,這樣在介紹時,才能眉飛色舞,生動精彩,少先隊員們聽了才能贊嘆不已。這樣就能激活學生的讀書欲望,學生也就會有滋有味地朗讀起來。
每個班的學生都不是整齊劃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在朗讀教學中也應體現層次性。復雜程度不同的語段要因“材”而讀,對不同要求的朗讀練習也應量“材”錄用,對朗讀的評價也要因人而評,讓學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悅。同時,多為“丑小鴨”創造“登臺亮相”的機會,要知道美麗的白天鵝也有“丑小鴨”的經歷。
3、理解與朗讀相互依存。
在閱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象并非罕見,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后再朗讀一遍,甚至根本沒去理解,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一次,聽一位教師上課,僅僅感知了課文內容,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學生沒能理解意思,未能品位語句的精彩,內容的豐富,作者的情感,能讀出感情來嗎?學生茫然不知所措。誠然,我們的祖先有“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古訓,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畢竟是少數。所以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通過朗讀又可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它們相輔相成的,必須有機結合。
4、精選練點,錘錘有聲。
葉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然而真正能讀出感情來并不容易,需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適當的指導,如停頓、輕重、緩急,語氣等等。但這些指導不可能課課皆有,次次具備。因此,要精心選擇朗讀訓練點,每次訓練有個側重點,錘錘敲打,錘錘有聲。如《禮物》文質兼美,行文活潑流暢,語言頗具層次美、節奏美、形象美,是進行朗讀節奏訓練的較佳課文。全文圍繞親人送的禮物,令我懂得了親情,就可引導讀第一節詩,抓住“送我、生根發芽、懂得”重音輕讀,從柔和輕緩的朗讀中把喜悅表達出來。讀出節奏“去年春天,——爺爺送我(稍拉長)——一粒種子(輕讀),種子——在泥土里——生根發芽(輕緩),我(稍頓)——懂得了——自然。從而,讀出了語言的韻味,讀出了語言的音樂美。同時,學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將舉一反三,極大地提高朗讀教學質量。
5、形式多樣,合理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