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小學語文第六冊教學培訓
★★★首先,整體規劃。
在課堂教學中,學什么,怎樣學,都要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尊重學生的認識規律和獨特體驗。從學生產生的問題出發,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經過教師有意引導,分清主次,抓住重點,進行探究性學習。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貫穿以學為主的思想,不搞過細的講解,而由學生從文章整體入手,自主閱讀,整體感知;然后抓住關鍵部分(可以是一個自然段,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一個詞語)前后聯系,上下貫通,理解內容;最后再回到全文,認真品味,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閱讀。
整體——自主閱讀,交流感知。
首先就是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把整體預習與部分預習結合起來。
整體預習就是學生自己根據自己的能力與興趣,自學生字詞(田字格中的生字是保底),讀準字音,注意容易讀錯的生字讀音,想想用什么辦法區別與掌握,并流利朗讀課文內容;然后對自己感興趣的生字詞,找出熟記的辦法;接著帶著課后的思考題的提示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講什么,或自己知道什么。對于有疑問的地方,做個記號。
部分預習,就是教師根據課文的特點與學生實際及其各節教學目標,布置一些預習題目,讓學生動手查找資料,動腦去思考解決問題。例如p107《給家鄉孩子的信》第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信講的事情及其重點,感受巴金對孩子們真摯的感情,就可設計兩個問題:1、巴金給孩子們回信講了幾件事?2、重點講什么?從重點內容中你感受了什么?這樣,在檢查預習內容之后,就可以直接進入內容的學習。
然后在揭題之后,讓學生交流預習作業,交流中學生取長補短,對預習內容掌握進一步到位,為理解內容奠定良好基礎。
接著再檢查學習生字詞情況。這個教學環節要充分挖掘學生潛在的資源與能力,讓學生自己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說說生字讀音應注意區別的地方,談談自己感興趣的字的熟記方法。例如《給家鄉孩子的信》生字“捏”注意使鼻音;形象記憶生字“惜”用心愛護東西,因此是豎心旁,右邊是諧音。
最后交流在預習中知道的課文講的大概內容(事情或描寫景物哪些方面),教師依據學生所說再進行總結。例如《送往小木屋的信》在交流整體感知時就要讓學生懂得講的是:保護森林的戰士們在孤寂生活中渴望得到信的事。又如《理想的翅膀》就要讓學生在整體感知中知道寫的是小朋友根據自己的理想扎出不同的風箏放飛藍天。(小朋友扎了哪些風箏,代表什么)
部分——抓住關鍵,上下貫通。
就是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之后,教師不必引導學生每課都朗讀全文,面面俱到地條分縷析,而是根據課文特點,教學目標,學生實際,學生的預習情況,直接指導學生抓住課文精彩的段落,重點的部分引導分析、朗讀,感受語言美,領略意境美,體會情感美,體驗情節生動,品味詞句精妙等,再上下貫通,前后串聯,感受其它內容。
(一) 抓住關鍵 上下貫通
在新課程閱讀教學中,不少老師感覺困惑:一篇主體課文兩課時教不完,一學期下來,功課趕得很緊。在長期深入課堂聽課與教研中,我覺得這責任在于我們老師本身。分析其原因,其一,就在于教師對教材的解讀還不具備能力。一個教師,其專業能力的最根本之處在于,他閱讀教材的時候能自覺地從學生學的角度,教師教的角度以及訓練的價值角度、熏陶的人文角度、難度的把握角度、坡度的設置角度去審視教材,從而篩選出最具科學性、藝術性和有價值的教學要素來。其二,就在于教師還不具備專業水準的智慧實踐。教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這工作固然需要經驗的支持,但更重要的需要智慧的決斷。教學中,要將設想和意圖在智慧的、愉悅中中完成,教師要多元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要能從人的心靈深處出發,找到教育的契機和力量。因此說,教師不是知識的象征,而是智慧的象征。其三,就在于教師的教學理念還未能真正更新,未能擁有屬于自己的思想。盡管教師們知道合作學習,知道平等民主與尊重,知道個性化學習,知道探究學習,但照搬教案,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依然把學生當成產品去雕琢,教師依然是講臺的主宰。因此,教師要能在教育實踐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成為真正專業的教師,閱讀教學可以抓住關鍵,上下貫通。即: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之后,教師不必引導學生每課都朗讀全文,面面俱到地條分縷析,而是根據文本特點,教學目標,學生實際,學生的預習情況,直接指導學生抓住課文精彩的段落,重點的部分引導分析、朗讀,感受語言美,領略意境美,體會情感美,體驗情節生動,品味詞句精妙等,再上下貫通,前后串聯,感受其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