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小學語文第六冊教學培訓
學生是否理解了某個詞語,可以通過舉例子、用自己的話解釋、表演、打手勢、找同義詞替代、說反義詞、畫畫等方式考查。例如朗讀、造句、詞語搭配都能夠反映學生掌握詞語的水平。也可以采用游戲形式進行用詞不當?shù)募m錯。
總之,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詞語,鼓勵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對詞語的理解;允許學生掌握詞語的數(shù)量、進度不一致,鼓勵多積累,在實踐活動中多使用;要引導學生在各種語境中留心學習語言,逐步形成較豐富的語言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但必須強調(diào)的其一是理解解詞語不要只是一種機械似的形式,要讓學生理解中品味詞的優(yōu)美并學會運用,這才是目的。例如《小小的書櫥》中“遨游”一詞,不僅要讓學生理解詞義,還要讓學生懂得這個詞可以運用在哪些語境中,(走進廣闊的草原、茫茫的林海,一望無際的平原,知識的海洋、廣闊的宇宙、夢等),最后還要讓學生來說句。這樣學生才懂得去用。其二是鼓勵學生在暢所欲言及其在習作中進行運用,并給予鼓勵。讓學生養(yǎng)成用詞的好習慣。
3.關(guān)于閱讀教學。
學生升入三年級時,已經(jīng)能夠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并在閱讀中初步理解文章內(nèi)容,向往美好的情境,懂得文章蘊涵的淺顯的道理。要指導學生進一步通過對關(guān)鍵詞句的理解,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1)整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
一篇文章是一個整體,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語言美、思想美、情感美。就像一朵花,整體觀賞十分美麗,一旦把花瓣、花蕊、花托都拽開、分解了,就會失去花朵的美麗了。同樣一篇文章,只有從整體上把握,才能體現(xiàn)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讀一篇文章的目的,從理解講,就是要理解全篇的思想內(nèi)涵,理解字、詞、句的目的也是為了能讀懂全篇。從運用講,學了語言就是要學會表達,學會說話、作文,學習遣詞造句,也是為了能作文成章。所以,我們的閱讀教學必須著眼于整篇,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要從文章的整體入手,經(jīng)過必要的字、詞、句、段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落實在篇章上去理解、去感悟,去欣賞、去運用。
那么,對于中年級的學生來說,如何引導他們?nèi)フw感知文章內(nèi)容呢?
a、從理解題目入手。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同樣,文章的題目往往是文章的窗口,透過這窗口,我們可以尋覓到要找的東西——文章的方向、主要內(nèi)容及其作者的情感。例如五冊《山溝里的孩子》,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學生那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及其充滿求知渴望,讓他們讀了題目之后說說從題目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認真讀題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題目寫的是孩子,他來自山溝。在這基礎(chǔ)上,讓他們再說說,從題目中,你還想知道什么?學生很快就會提出:課文講孩子什么事?為什么寫山溝孩子而不寫城里孩子?其實,這些問題恰是走進文本的重點。順著搭起的文本平臺讀書,學生就會知道山里孩子學習艱難,交通不便,但他們刻苦學習,起早貪黑地上學。與此同時也養(yǎng)成讀書理解題目良好習慣。
b、從問題提示入手。
課后的閱讀問題提示,常常架起了文本對話的橋梁,走上這橋梁,你將看見森林——感知文章大意。課后的閱讀問題提示,更是提示理解內(nèi)容的重點,帶著課后的閱讀問題提示讀書,你將看到樹木——領(lǐng)悟文章的方向。例如《小蝦》,課后有這樣的閱讀提示:小蝦是什么樣的?你喜歡小蝦嗎?找出描寫它吃東西、生氣的句子,讀一讀.從這提示,我們就看見了森林——全文寫的是作者觀察小蝦吃食與打假的有趣情景。那么,這趣在哪呢?帶著探究欲望,順著“樣子”“吃食”“生氣”各部分內(nèi)容讀,就可看見樹木——小蝦的特點。這樣讀書,感知整體內(nèi)容既節(jié)省時間,又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