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小學語文第六冊教學培訓
5、點在似懂非懂處。學生的理解與分析能力受年紀、閱歷所限制,讀書要達到“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的境界是十分難的。因此,教師必須吃透教材,了解學生實際,及時給學生在似懂非懂處點撥,讓學生產疑而問,對其內容領會貫通。如《失蹤的森林王國》一文,學生只會單純知道由于人們的濫砍濫伐,造成洪水與風沙。于是,教師引導學生課前去查找資料,了解森林與自然,與人類之間的聯系,讓學生真正明白事物之間的復雜聯系。學生讀書就不會只停留在表面上,養成勇于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遇事多問幾個為什么!
6、點在學生易錯處。學生在回答問題時,錯誤是難免的,特別是對字、詞、句的理解,教師應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生活實際等去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例如:《大自然的語言》一文中的“妙不可言”這個詞,學生的在查字詞點或聯系句子理解是好到極點,無法用語言形容。教師不要只是滿足這答案,而應提出:誰有不同看法?學生就會生疑:這個詞還有其它意思?從而再讀書,找出答案——秒不僅指大自然一切語言豐富耐人尋味,而且指人明白了大自然語言,內心愉悅,從而為理解課文重點內容奠定基礎。
(五)、讓學生質疑中創新
我們讓學生質疑問難不要只是停留在理解教材的最初層面上,還要培養學生“不唯書,不唯上,只求實”的探求科學的精神和創造能力上。也就是說,鼓勵學生向教材“發難”,從字、詞、句、段,甚至謀篇布局及聯系自己的生活見識提出疑難,道出見解。例如《裝滿昆蟲的口袋》,有的學生可能問;法布爾就知道玩昆蟲,學習能好他哪國人?他在生物界有什么貢獻?有些問題充滿學生的好奇與探求,作為教師有時會被問倒。面對這被激活的質疑問難,可以說是創新火花的體現,教師給予贊賞的同時,組織學生討論,甚至課外去查資料。這樣,在鞏固知識的的同時,又向課外延伸,達到了豐富知識的境地。
總之,通過創氛、巧導、精點這橋梁,學生的質疑問難被激活,學生不但學會思考,學會分析,而且創新意識也得到培養。
(自讀質疑-再讀解疑-精讀再生疑-不斷探究,向課外延伸)
(自讀質疑-確定探究主題-定向解疑-回顧全文-升華延伸)
4.關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地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六冊教材注意了語文的實踐性,設計了一系列綜合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學習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的問題。
辦展覽(2單元),記錄閱讀情況(3單元),智慧人的故事會(5單元p56),奇石展(6單元),了解家鄉特產(7單元),互評優點(8單元),找諺語、查資料了解科學根據(9單元),設計采訪提綱了解一些職業的工作情況、邀請家長介紹職業(10單元),調查信的旅程(11單元),在地圖上查找我國的森林和荒漠、查資料,了解當地森林覆蓋率和植樹造林情況、了解家鄉的老樹(12單元)。
語文能力不是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多方面能力的綜合。而且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學生能力訓練的重點是有差異的。例如收集信息,三年級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收集,并搜集到相關資料就可以了。教師要在帶領學生進行整理的過程中,使學生逐步明白搜集到的資料還應進行篩選,還要學會運用。所有的綜合活動都要自然引入,盡量使學生情趣盎然地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