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小學語文第六冊教學培訓
3、朗讀——體驗情感。
品詞、賞析語句是對語言的局部把握,通過朗讀把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這才是真正情感的流露與表達。在這一階段,要利用不同的訓練方式來提高學生的朗讀,如:范讀、領讀、趣讀、分角色讀等。在朗讀理解中,作為學生的合作者,難免常會進行示范。特別是在范讀時,教師要把握好時機,一般在閱讀理解的難點與重點處,選一句話,先讓學生體會,適時講解后,再讓學生練讀。正當他們想讀好,而又讀不出那種感覺時,這時教師說:“看我讀。”學生就會豁然開朗,達到預期的朗讀效果。例如:《用冰取火》第第七自然段“這團紅紅的火,驅散了死的威脅,帶來了生的歡樂┅┅”學生因為生活經歷簡單,難于體驗那種絕望中獲生的喜悅,因此,在學生練讀后,教師進行范讀,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就能掌握歡悅的語氣、語速變化、重音落實。
4、誦讀——提高表達。
古人曾說:“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引導誦讀是學生達到“樂之”的境界的主渠道,在誦讀中,學生就是作品的作者,將親身所見,內心所感通過誦讀把內心的感受傳染給別人;學生就是作品中的主人翁,將自己的渴望、哀愁、焦慮、愉快歡樂等用自己真實內心的語氣語調表達出來,從而感染別人,讓別人在你的誦讀中同呼吸,共感慨,這樣的朗讀才是用心讀書,表達能力才能上升到一個新臺階。 如北師大六冊《炮手》一文,在理解內容孩子后引導學生誦讀炮手的與將軍對話,學生將自己當成是炮手,把看到的那座紅瓦白墻的房子當成是自己生長的地方,聯想在那里有過自己童年的歡樂,父母的溫情,成長的足跡,因此,舍不得炸掉那房子,可軍令如山,這樣痛苦心理與神情變化自然而然地在誦讀中表現出來。通過這樣的誦讀,學生朗讀水平必然會顯著提高。再加上教師、同學及時肯定,學生必然會把朗讀當作一種表達內心感受的方式,不僅是課文,久而久之,在讀自己的作文時,也會流露出真情實感。這對學生來說是終生受益的。
總之,朗讀訓練是一種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們應該加深對朗讀訓練的認識,由淺入深、由點及面,帶動我們的整個語文教學工作
★★★其次,學會略讀:
三年級后課文明顯加長,一節課40分鐘讀不過來,所以需要學習略讀。
通俗地說略讀就是讀個大概。對一篇文章來說,略讀只要求略觀大意,知道內容梗概就可以了。一般而言,他可以用在初讀感知內容,或再讀溫故知新,或在熟識內容之后理解某個問題或詞語時。
略讀從宏觀上把握文章的大意與綱目,對一些微觀上的問題,不做高要求。略讀時,對一些生僻的詞,可以根據字的組合,組合上下文的意思去猜,推斷其意思。如果在文中遇到一些不懂的問題,如果與文章的主旨每有多少聯系,無關大局的,可以“跳”過去。略讀,要求善于從文章的長句提煉主干與意思,從文章的特點去追尋文章的脈體,把握文章整體,提高整體把握能力。
★★★再次,閱讀中朗讀必須注意:
1、保證讀書時間。
教師可根據年級、學情、教材特點安排每節課的朗讀時間,并自我監控達成度。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準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準備好就倉促上陣;要留讀后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節功能。時間哪兒擠?精心設計問題,讓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讀。讓花俏形式的,沒有實效的小組討論讓位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