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成語故事——五語補充閱讀材料
畫蛇添足《戰國策•齊策》有這樣一個故事:楚國有一個人舉行祭祀典禮。行完了禮,把一壺酒賞給他家里的幾位客人。客人們商量道"這酒幾個人喝嫌少,一個人喝,有余。咱們在地上畫蛇,誰先畫成了誰就喝酒。"有一個人先把蛇畫成了,拿過酒來將要喝,卻又左手舉著酒壺,右手又畫著蛇說:"我還能給蛇添上腳。"腳還沒畫成,另一個人又把蛇畫成了。這人把酒壺奪過來,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么能給它添上腳?"于是他就把酒喝了。后來用"畫蛇添足"這個成語,諷喻那些喜做節外生枝、無補于事的人。
另外成語中的"鷸蚌向爭,漁人得利愚公移山"等,都用的是諷喻法。
(c)對偶法 把兩個有某些類似之點的詞組,互相對照,組織在一塊兒,形成語法上的并列結構。例如:
車水馬龍這個成語是用"車水"和馬龍"兩個詞組構成的,"車水"和"馬龍"對偶。這里說的是"車"和"馬":車怎樣呢?車象流水那樣接連不斷地飛馳。馬怎樣呢?馬象龍那樣活躍地奔跑。用這句成語來形容大街上人們來來往往的熱鬧景象是再恰當也沒有的了。
良師益友這個成語是用"良師"和"益友"兩個詞組構成的。"良師"和"益友"對偶。這說道德學問很好的老師,于我有益的朋友都有助于自己的進步。
此外象"燈紅酒綠忍氣吞聲橫征暴斂耳聞目睹"等等,也都是用對偶法構成的。這類成語的前后兩個詞組所表示的意思都是類似的,而不是相反的。
(d)映襯法把相反的兩件事互相對照。例如:
地曠人稀 曠是廣闊的意思,按一般情況來說,土地的面積大,那么土地上居住的人就多。可是有些地方,盡管土地面積大,而人口并不稠密,這就是"地曠人稀"。"地曠"跟"人稀"兩件事是不協調的,而是相反的。這個成語就是用這兩種情況的互相映襯組織起來的。
陽奉陰違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表面聽從,暗地里卻又另搞一套。"陽"是表面,"陰"是里面。"風"是遵從,"違"是違背。"陽奉"跟"陰違"恰恰相反,恰恰是互相對照的。
此外,"口是心非曲高和寡"等等,也都是用這種修辭法。"映襯法"跟"對偶法"的根本不同之處在于:對偶法的前后兩個詞組所表示的意義彼此有類似之點,有相同之處;映襯法前后兩個詞組所表示的意義彼此相反,對比鮮明。
(e)夸張法把事物加以夸張,說得遠遠超出客觀事實。例如:
體無完膚這個成語是形容人體受傷很嚴重,身上已經沒有一點完好的皮膚。實則身體即使受傷極重,總還會有局部完好的皮膚,如果連一點好皮膚也沒有,那也就活不成了。
雞犬不留這個成語是形容搶掠十分嚴重,就連一只雞一條狗也沒給留下。
門庭若市形容交游廣,來的人很多,住宅門口和院子,熱鬧得就象集市一樣。
此外象"氣吞山河血流漂忤口若懸河"等等也都是用這種修辭法。這類成語盡管夸張得與實際不符,但這種巧妙的修辭方法,會增強表達的效果。這種比喻手法,也就是《文心雕龍》上所說的"夸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