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成語故事——五語補(bǔ)充閱讀材料
(f)截短法把字?jǐn)?shù)較多的文句,剪裁縮短,使他精煉簡潔。例如:
瓜田李下 這個成語是截短古樂府詩《古君子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兩句而成的。原詩字面的意思是:在瓜地里,不要彎腰提鞋;在結(jié)著李子的樹下,不要舉手整地帽子。意思是讓人們要注意自己所處的地位,避免嫌疑。
管窺蠡測 這個成語是截短《函數(shù)•東方朔傳》"以管窺天,以蠡測海"而成的。原話表面的意思是:從竹管的小孔里看天,用瓠瓢量海水。它的引申義是:目光短淺,所見者小。類似"坐井觀天"的意思。
此外,象"李代桃僵蚍蝣撼樹司空見慣"等等,也都是使用這種修辭法。理解這類成語,首先要知道原來的句子是怎樣說的,還要掌握它的精神實質(zhì)。
(g)鑲嵌法故意用幾個無關(guān)緊要的字插在一個詞的中間,以舒緩語氣或增加力量。例如:
七拼八湊:意思是搜集一些零碎材料勉強(qiáng)地拼湊起來。
一干一凈:意思是干干凈凈,什么也沒有了。
冤哉枉也:意思是十分冤枉。
本來主要說的是:"拼湊干凈冤枉",而把兩個字拆開,在每個字的前邊或后邊各鑲嵌上一個字,如"七八一二哉也",以增加修辭效果。
成語所用的修辭方法,這些是最常見的。此外當(dāng)然也還有,這里不擬多舉。許多成語都具有濃厚的修辭色彩,所以使人一看就覺得形象具體。
(4)語勢有力成語是歷史的產(chǎn)物,具有群眾基礎(chǔ),表達(dá)的效果比用意思相同的一般說法為強(qiáng)。例如"群起而攻之",就比"大家一齊起來反對他"或者"批評他斥責(zé)他"更有力些。"口誅筆伐"就比"用語言和文字對他進(jìn)行嚴(yán)厲的批判"這樣一句話顯得有力量。
由于成語有以上各種優(yōu)點,所以在文章中適當(dāng)?shù)厥褂贸烧Z,是非常需要的。這不僅能增強(qiáng)表達(dá)效果,而且可以使文章的語匯豐富多彩。不過也不能在文章中故意地多用成語,堆砌成語,以顯自己的淵博,那樣就可能把文章寫得不文不白,不倫不類,矯揉造作,畫蛇添足。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
六、成語使用的廣泛性:
成語既然可以做句子的各種成分,它本身又有許多優(yōu)越性,所以成語在文章里也就使用得相當(dāng)廣泛。在文章一個句子里連用幾個成語,也是常見的。下邊舉一些實例,并略加解說。
這也值得你們大驚小怪、冷嘲熱諷。(《魯迅全集"卷五引《奇文共賞》)
這句話里連用了"大驚小怪冷嘲熱諷"兩個成語。"大驚小怪"是我們口頭上常用的成語,宋朝的朱熹就已經(jīng)用過,見《朱子語類》。"冷嘲熱諷"意思是用名言暗語譏笑諷刺。"冷嘲熱諷"和"冷言冷語"的意思很相近,但是又有區(qū)別。"冷言冷語"指的是譏笑諷刺的話。如果把這里所引的句子改為"這也值得你們大驚小怪,冷言冷語",就感覺著有點兒不順,這是因為這里應(yīng)該用動詞,不能用名詞。"冷嘲熱諷"可以作動詞用,"冷言冷語"適宜于作名詞。這類細(xì)微的區(qū)別,使用成語時也應(yīng)該加以辨析。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