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成語故事——五語補充閱讀材料
有些成語,懂得了字面的意思,還要特別注意它的習慣上的用法。例如"一個巴掌拍不響"和"孤掌難鳴"這兩個成語,只從字面上看,好象一個是白話,一個是文言,意思沒有什么兩樣。可是仔細想想,"一個巴掌拍不響",是說事情的發生不是由于單方面引起來的,使用這個成語,有各打五十板的意味。"孤掌難鳴"是說只有一個人的力量很難成事。對如此處境的人,有同情的意味。兩個成語的意思并無共同之處。(有的人,在某一特定的環境下,也把"孤掌難鳴"當做"一個巴掌拍不響"來用,但究竟是不夠妥當的。)所謂徹底理解,也包括連這些地方都要加以辨析,徹底弄清楚。
(2)用得場合恰當使用成語,應當力求用得場合恰當,不應當濫用。郭沫若同志曾經舉過一個例子,現在不妨引在這里。他說:
"現在有些文章有個毛病,就是愛堆砌形容詞……如 六萬萬人正以排山倒海、乘風破浪之勢……’這樣的句子就有點不恰當。把山移開、海翻過來,那是多么大的形勢,同 乘風破浪 不能相比。所以既然已有 排山倒海 ,就不應再用 乘風破浪 了。"(《文風問答》)
這個錯誤,就是由于不顧場合,硬把"乘風破浪"這個成語塞進句子里造成的。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使用成語時也應該特別注意,即它的歷來的用法。"如"日理萬機"這個成語,舊日只用于皇帝、國王,意思是每天處理的國家大事很多。現在也有人用于毛主席、周總理,說他們"日理萬機",這也未嘗不可。但是如果再用之于省長、等人,就不很恰當 盡管他們每天做的事情很多。
對于在某一場合看起來好象都可以使用的幾個成語,更要仔細地辨別它們的不同之處,體味文章所需要表達的意思是什么,選用哪個最恰當。例如"千頭萬緒"和"千變萬化"這兩個成語,有時候在一個句子里好象都可以用,可是如果說"這本小說的情節真是千頭萬緒,我越看越覺得有味"。那就不如不用"千頭萬緒",而用"千變萬化"。
(3)分清褒義貶義成語里面,也的除了表示本身的意義之外,還表示人們的喜愛或者憎惡的感情。表示喜愛的,通常說它含有褒義;表示憎惡的,通常說它含有貶義。這兩類成語千萬不可誤用。比如,我們不能說"敵軍的先頭部隊,勇往直前地沖上來",因為"勇往直前"是形容勇敢地向前進,含有褒義。而這里說的是敵人的情形,我們對他們當然是不會有什么好感,所以應當用含有貶義的詞語,把"勇往直前"改為"不顧死活",那就比較合適些。又如"無微不至"跟"無所不至"兩個成語的意思有些相近,但是"無微不至"多指關懷,含有褒義;"無所不至"多系斥責,含有貶義。因此"帝國主義者對殖民地勞苦人民的剝削壓榨真是無微不至"這個句子,就有毛病。應該把"無微不至"改為"無所不至",那才比較妥當。又如成語"擢發難數",就是含有貶義的。一般是指某人所犯的罪惡之多, 原作者采取了夸張的手法。不能單純地把它當作"不勝枚舉"之類的意思來講。比如"今年市場繁榮,百貨品種多得真是擢發難數",把擢發難數用在這里,就覺得可笑,把它改為"不勝枚舉"就行了。
(4)注意成語的規范化前邊說過,成語是固定的詞組或句子,一般不能隨便換字或改變它的結構。不過有少數成語,也有從早就有兩三種不同的說法的。如的"一發千鈞"也作"千鈞一發","含沙射影"也作"含沙射人"、"鷸蚌相持,漁人得利","持"也作"爭","人"也作"翁",等等。這是多年來形成的差異,我們只能根據"約定俗成"的原則,承認幾種說法都可以。又如"捕風捉影"這個成語,原是"系風捕影",見《漢書•郊祀志》。成語"每況愈下",原作"每下愈況",見《莊子•知北游》。可是由于誤用已久,現在我們也不必恢復它的原來面目。還有一種情況,有時為了增強語勢、加強表達效果,也可以適當的在成語中插入幾個字,例如: